小马哥讲养生公益大讲堂「最接地气的传统国医养生公号强烈推荐」
国学智慧
阅读经典
悟道
传统养生
健康知识
人生感悟
热敏灸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症状积分的影响
高峰
医院
目的:探讨热敏灸与药物、针刺加TDP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通过随机抽取信封分为药物组(30例)、热敏灸组(30例)和针刺+TDP组(30例);药物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热敏灸组采用药物加热敏灸治疗;针刺+TDP组采用药物加针刺及TDP红外线照射治疗。结果:(1)热敏灸组有愈显率为83.33%,与针刺组76.67%比较(P0.05)(2)治疗前后比较热敏灸组和针刺组p=>0.05,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热敏灸组与药物组相比p<0.05;针刺组与药物组相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且无痛苦,无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热敏灸;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非细菌性炎症所致的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为20/10万~42.5/10万,患病率为/10万[1],该病以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甚至瘫痪,额纹消失、眼睑闭合无力或不全、口角下垂歪向健侧,鼻唇沟变浅,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消失、不自主流泪等症[2]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热敏灸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科门诊和病房,年龄在10-70岁之间。其中男39例,女51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0岁,平均(32.62±9.35)岁;发病3天内;通过随机抽取信封,将90例患者分为常规药物组(30例)、热敏灸组(30例)和针刺+TDP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水平相同,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0)其诊断要点为:①患病之前多有咽部感染或面部受凉史,起病急骤,发生一侧或双侧面肌麻痹,表现为口眼歪斜;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泪液外流,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不可蹙眉和鼓腮,进食饭粒存于齿颊间隙等症;②排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耳部和桥小脑角等处病变所倒致的面瘫;③CT或MR检查示颅脑正常。
1.3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结合课题情况,拟定纳入标准如下:
①年龄在10岁-70岁,性别不限;
②急性起病,发病3天以内的面神经麻痹患者;
③患者志愿接受试验,同时未成年人由法定监护人志愿同意。
1.4治疗方法
1.4.1药物治疗组:在就诊当天开始口服药物:1.强的松20-30毫克/每日,顿服,连服7日,同时给予泰美尼克20毫克,每日2次,口服;2.弥可保(卫才中国药业有限公司)0.5毫克,每日3次,口服;3.维生素B1(湖北华中药业公司)10毫克,每日3次,口服。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一下治疗
1.4.2热敏灸治疗
在此病容易出现热敏点的部位,(如患侧面部穴位翳风、下关、颊车等)分别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操作,只要出现以下1种以上(含1种)灸感反应就表明该腧穴已发生热敏化,如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麻、痛等非热感。探查出热敏化腧穴后,予定点悬灸至感传现象消失为一次施灸剂量[3]。
1.4.3针刺+TDP治疗
根据石学敏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面瘫的针灸治疗:
主穴选取攒竹、鱼腰、颧髎、阳白、四白、昆仑、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风寒配风池疏风解表,鼻唇沟浅加迎香。面部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法,且在急性期面部穴位针刺不宜过深,手法不能过重,取穴不要过多,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针刺后用TDP红外照射患侧面部30分钟,若患侧眼睑闭合不全,用消毒棉球予以遮挡,避免直接照射眼球。此组治疗每次留针30分钟。
1.4.4疗程
热敏灸组和针刺+TDP组的治疗均为6天一疗程,疗程间隔2天,共观察4个疗程。
1.5观察指标
采用改Portmann简易评分标准比较患者两侧面部6种运动,即抬眉、张大鼻孔、闭眼、鼓腮、示齿、撅嘴。记录患侧减弱程度,每项满分3分,分别为无运动0分、运动明显减弱1分、运动减弱2分、运动正常3分,以上6项,满分18分;此外还需评估患者安静状态下的面部情况,正常2分,轻度不对称1分,明显不对称0分。总的评分满分20分。
根据以上标准,疗效评定参考Portmann评分情况拟定如下[4],痊愈:20分;显效:17~19分;好转:14~16分;无效:≤13分。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所有的统计检验均双侧检验,均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功能评分(表1)
表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前后差值
药物组
针刺+TDP组
30
30
10.70±3.
11.33±4.
15.63±3.
17.97±4.
4.93±1.
6.63±1.★
热敏灸组
30
9.83±3.
17.00±5.
7.17±2.△▲
表一中通过T检验三组治疗前后差值p<0.05,三组治疗均有效,△热敏灸组和针刺+TDP组p=0.>0.05,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热敏灸组与药物组相比p=0.<0.05,★针刺+TDP组与药物组相比p=0.<0.05,均有显著性差异,显示热敏灸组与针刺+TDP组治疗效果优于药物组。
2.2总体疗效观察(表2)
表2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例,%)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愈显率
药物组
热敏灸组
5
14
9
11
11
3
5
2
46.67%
83.33%▲
针刺+TDP组
10
13
5
2
76.67%
表二中通过卡方检验热敏灸组的愈显率较针刺+TDP组▲p<0.05,表明热敏灸组的愈显率优于针刺+TDP组
3讨论
面瘫在祖国医学里又称为“口眼喎斜”,“口辟”。《内经》中便有对该病的描述:“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同时《内经》也首先提出了该病发生的外因学说,《灵枢·经筋》中认为外来风寒、风热侵入足阳明经筋,进而造成气血阻滞,口眼歪斜[5]。现代医家普遍认为本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而外邪侵袭面部经络、气血闭阻,进而导致经脉失于濡养,纵缓不收所致。西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感受风寒、病毒感染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局部症状[6]。
有研究显示本病在发病7天之内属于急性期,发病8~16天属于静止期,16天以后属于恢复期[7]。有医家指出在面瘫急性期和静止期应避免使用针刺治疗,[8]因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较高的自然痊愈率。[9]但多数学者认为发病开始就应当尽早使用针灸治疗,且越早越好,只是取穴和手法操作不同。如在面瘫发病接近静止期或恢复期才采用针灸疗法,则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使面瘫难以恢复甚至可能遗留后遗症[7]。
针刺能够增加表情肌血液供应,改善局部循环,增强修复能力,对于损伤肌肉的能量代谢和传导有积极意义,有助于瘫痪肌肉解剖功能的恢复[10]。但因面部解剖特点,针刺部位较为疼痛,临床中部分患者因心里恐惧不能接受。另外针刺因施针者手法不同,刺激量亦有所差别,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刺疗效做大的发挥;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作为无创痛、无痛苦的热敏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并不会比目前临床中普遍使用的的针刺加TDP治疗的效果差;热敏灸作为一种新型的艾灸疗法,其刺激量及操作方法均有一定的标准,施灸者不同对疗效影响较小,且在当前越来越多的患者因拒针而不能很好地进行治疗的情况下,热敏灸发挥了很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渠,周贤刚,郑桃晓,等.针刺联合敷药治疗面瘫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31)9:-.
[2]孙静远,张永臣.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30(5):81-83.
[3]张波,迟振海,宗重阳,等.热敏灸与针刺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江西中医药,,42():41-43.
[4]夏永莉,赖新生.从生物传热学角度研究中医艾灸机理[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7(2):—.
[5]王苏婷,马铁明,苏显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学刊,,30(9):2l10—2l12.
[6]王冠东,陈以国.陈以国教授针药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介绍[J].光明中医,,29(4):-.
[7]冯蕾,马文珠.不同时间针灸介入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33(12):-.
[8]李雁,黄烽,韩涛,等.不同时机针刺及高压氧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35(10):-.
[9]陈晞,曹莲瑛,张伟,等.电针结合复方大秦艽汤治疗恢复期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32(5):1-1.
[10]张稀,安跟会,宋梅君.表情肌透刺治疗重度面瘫12例[J].中国针灸,,33(11):-.
养生贵在坚持
本平台有各地中医科主任及国医大师坐诊,如需咨询请直接平台留言
欢迎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原创文章与宝贵意见,一经采用,本平台将会给予一定量的现金奖励作为回报。
信息来源:小马哥讲养生公益大讲堂
策划出品:浙江飞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医院、香港飞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浙江骏安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诉讼代理律所:浙江骏安律师事务所
官方网站: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合肥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