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

一概述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对此病毒无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

二病因

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惟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本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

三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2.特殊表现

(1)眼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发生,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四检查

血清学检查对确诊有意义,如VAZ的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另外必要时还可疤浆涂片检查。

五诊断

1.病变皮肤出现簇集成群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

2.有明显的神经痛,伴局部淋巴结肿大。

3.中间皮肤正常。

六鉴别诊断

1.本病有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后者好发于皮肤与黏膜交接处,分布无一定规律,水疱较小易破,疼痛不著,多见于发热(尤其高热)病的过程中,常易复发。

2.偶尔也有与接触性皮炎混淆的,但后者有接触史,皮疹与神经分布无关,自觉烧灼、剧痒,无神经痛。

3.在带状疱疹的前驱期及无疹型带状疱疹中,神经痛显著者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需加注意。

4.单纯疱疹通常有在同一部位,有多次复发的病史,而无明显免疫缺陷的带状疱疹病人不出现这种现象。从水疱液中分离病毒或检测VZV、HSV抗原或DNA是鉴别诊断惟一可靠的方法。

七并发症

1.并发细菌感染

若带状疱疹病损发生于特殊部位,例如眼部,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倘若继发细菌性感染后,可引起全眼球炎,甚至脑膜炎,病后出现视力下降、失明、面瘫等后遗症。

2.疱疹后后遗神经痛

头部带状疱疹多在头前部即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可造成脱发及永久性瘢痕。带状疱疹皮肤损害愈合后,疼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部分老年患者神经痛可持续数月或年余,可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可导致精神焦虑、抑郁等表现。

3.可能诱发角膜炎、角膜溃疡、结膜炎

带状疱疹可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节段,三叉神经中有一条神经纤维,即眼神经纤维,部分神经纤维分布在人体眼球的角膜、结膜以至于整个眼球,该部位的神经纤维如果受到疱疹病毒感染,可发生角膜炎、角膜溃疡、结膜炎,患者可发生怕光、流泪、眼睛疼痛,以致视力减退,重者发生全眼球炎而导致失明。疱疹病毒感染到面神经中的运动神经纤维时,就会产生面瘫,出现患侧眼睛不能闭合,患侧面部表情呆板,口角向健侧歪斜,不能做吹气动作等。

4.引发内耳功能障碍

发生在耳郭、耳道的带状疱疹,会出现内耳功能障碍症状。患者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听力障碍、眼球震颤等。

5.引发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当疱疹病毒由脊髓处的神经根向上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即人体的大脑实质和脑膜时,就会发生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表现为严重的头痛、喷射样呕吐、惊厥、四肢抽搐,以及意识模糊、昏迷而有生命危险。当疱疹病毒由脊髓处的神经根向体内侵犯内脏神经纤维时,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表现为腹部绞痛、排尿困难、尿潴留等。

八治疗

1.药物疗法

(1)抗病毒药物可选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泛昔洛韦。

(2)神经痛药物治疗①抗抑郁药主要药物有帕罗西汀(塞乐特)、氟西汀(百优解)、氟伏草胺、舍曲林等;②抗惊厥药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③麻醉性镇痛药以吗啡为代表的镇痛药物。可供选择药物有吗啡(美施康定)、羟基吗啡酮(奥施康定)、羟考酮、芬太尼(多瑞吉)、二氢埃托菲、路盖克等。④非麻醉性镇痛药包括NSAIDs、曲吗多、乌头生物碱、辣椒碱等。

2.神经阻滞

重度疼痛药物难以控制时即应考虑用直接有效的感觉神经阻滞疗法。阻滞定位的选择应取决于病变范围及治疗反应。总的原则应当是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从末梢到神经干、神经根。

3.神经毁损

射频温控热凝术行神经毁损是治疗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神经毁损治疗还包括内侧丘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伽玛刀或X刀),手术硬脊膜下腔脊髓背根毁损治疗、垂体毁损、交感干神经节毁损等。

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民间俗称“蛇丹”,“蜘蛛疮”.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三阴交,太冲,血海.

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损周围(约离疱疹0.5~1寸处).

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

(二)治法

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1~2个配穴.阿是穴针法:以1.5~2寸毫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余穴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疱疹结痂,症状消失;显效:疱疹结痂,症状明显消失;有效:部份结痂,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改善.

共治疗例,有效率在96%左右.其中例按上述标准评判,基本痊愈67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97%.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阳陵泉,侠溪.

配穴:支沟,太冲.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二)治法

应用波长埃,输出功率25毫瓦,激光针功率为2~3毫瓦的氦-氖激光针灸仪进行治疗.依据症情选穴:凡皮损面积大,水疱多,感染为主而疼痛轻者,仅用主穴第一组.采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离为40~60毫米,照射密度为0.5~1毫瓦/平方厘米,每处照射5~10分钟.以疼痛为主,皮损面积较局限,仅有红色丘疹或皮疹已结痂者,则取主穴之第二组,以激光针灸仪照射,剧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别照射5分钟.如果上皮损面积大而疼痛又剧烈者,则二组宜结合应用.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例,以治5次为限,按上述疗效判断标准,其总有效率为94.2%(痊愈率为69.8%).

(一)取穴

主穴:肺,敏感点.

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肾上腺.

敏感点位置:指耳廓上,与病灶相应位压痛明显处.

(二)治法

主穴必用,配穴据症情酌取1~2穴,每次一侧.采用捻转手法,刺激宜强,持续运针2~3分钟,留针1小时.每日1~2次.另可把克干净的墨汁和5克雄黄粉调匀,搽在患处周围的边缘上.每日一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例,平均疗效在95%以上.

(一)取穴

主穴:曲池.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微克/毫升).

每次取双侧,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后,每侧穴注入1毫升.每日1次.皮损有渗出者,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锌软膏.

(三)疗效评价

例本病患者,经穴注射2~8次,全部痊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脊柱两侧旁开2厘米之平行线;2,距病灶边缘1厘米之环状区.

(二)治法

取第一组作整体治疗,第二组作局部治疗,一般宜同时取.先依皮损所在部位和范围,定平行线长度和环状区大小.如在胸胁部,取相当于胸段长度;皮损在下肢,取腰骶段长度.然后,以较强手法叩刺平行线和环周线,皮肤针针尖方向与皮肤表面垂直,针尖接触皮面应短暂(约每秒2次),针间距离0.5~1.0厘米左右.每条刺激线连叩三遍,每日1~2次.注意不可叩刺病灶,以防感染.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皮损炎症全退,水疱干涸,无新疹,自觉症状全部消失.

共治例,按此标准,痊愈例,治愈率为98.2%.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一为艾炷灸.于阿是穴之二处(一处为先发之疱疹,一处为疱疹密集处)各置一麦粒大之艾炷,点燃后,觉灸痛即吹去未燃尽之艾炷.再以同样的方法,延伸至远端疱疹密集处各灸一壮.1次即可,如不愈,隔5天再灸1次.

一为艾卷灸,取纯艾卷或药艾卷,点燃一端后熏灸阿是穴.其熏灸方法有三种:一为用2支艾卷同时作广泛性回旋灸,以病人感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灸治时间据皮损面积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约30分钟.二为用1支艾卷在阿是穴均匀缓慢地向左右上下回旋移动.应注意艾火宏壮,集中于疱疹顶部,以有灼热麻苏苏的特殊感觉沿肋间隙或经脉循行路线感传为佳.三为“围灸法”,用艾卷在病损处由中心向周围围灸,直灸至局部潮红,患者自觉舒适,不知痛为度,通常需时30~40分钟.上述三法,可任选用,每日1次,4~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艾炷灸余例,均在5~7天获愈[14].用艾卷灸共治例,其中用围灸法及单支艾卷薰灸法治疗例,均在5次内获得痊愈.另30例,用双支艾卷同灸法,经治7次,结果痊愈17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

(一)取穴

主穴:肺俞,胆俞,脾俞,阿是穴.

配穴:病变在腰以上加支沟,在腰以下加阳陵泉.

阿是穴:皮损区周围.

(二)治法

主穴均取,据病变部位加配穴.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灼,至针尖红而发亮,迅速刺入穴位,直刺3毫米,快刺疾出.阿是穴则采用疱疹周围围刺之法.每3日1次.一般1~3次.注意针孔清洁,勿用手抓挠.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例,均于1~3次之间获愈.火针后疼痛消失一般为12小时,疱疹干枯结痂平均3天.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令病人选好体位,一般取坐位.然后充分暴露病灶区.用闪火法,先在皮损两端吸拔,接着沿带状分布,将罐依次拔在疱疹密集簇拥之处.罐具大小,依部位而选,但必须拔紧.如松弛不紧者,一定要重新吸拔.罐数,按病灶范围而定,以排满为度,留罐约15分钟.留罐期间,如罐内出现水泡,不必介意.拔罐后如有破溃者,外涂龙胆紫药水,局部感染重者,可撒氯霉素粉.一般每日一次,不计疗程,直至痊愈.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例,全部治愈,最短2天,最长10天.平均治愈时间为4.2天,无一例后遗症.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常规消毒皮损部位,用三棱针沿疱疹周围转划一圈,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然后用毛笔或棉签蘸雄黄酒少许,外涂于疱疹之上,每日3~5次,不计疗程.雄黄酒泡制:雄黄少许研成细末,装入瓶内,罐入酒水各半调和而成.老年或体虚病久者,同时服人参败毒散,加黄芪30克,丹皮,赤芍各10克,日1剂,早晚分服.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4例,结果全部获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内关,委中;2.列缺,合谷.

配穴:四肢取阳陵泉,腹部取足三里,三阴交,臀部取环跳.

(二)治法

穴位均根据皮损部位选取,主穴第一组用于胸胁腰背部皮损,第二组用于头面部.每次取一穴,以灯心草一根,约3寸长,一端蘸植物油,点燃后迅速将燃着端接触穴位的皮肤,一点即起.施灸处可出现绿豆大的水泡,不必处理,会自行消退.每日1次(注意,第二天灸灼时,宜在原灸点之旁边),4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以灯火灸法治疗52例,结果全部治愈.一般1~4天疼痛及炎症基本消失,2~5天水疱开始干涸结痂.

忌吃些辛辣及发物的菜式,

如,牛肉,羊肉,鱼肉……

葱,姜,蒜,辣椒,醋(炒菜中也不能含有),大酱类……

蒜薹,圆葱……

祝你健康快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nwmh.com/jbyl/12235.htm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