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引人注目的小康社会社区文化建设范本
深圳市福田区社区文化建设模式全解读
从深圳河边的小镇,到今天毗邻香港的现代化大都市,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的头号经济特区,深圳曾一度被误读为只有经济、没有文化的“沙漠”;深圳人提出建设自己的“特区文化”,也被误读为要弄“文化特区”而遭到某些指责。24年过去,争议和担心的事并未出现,惟有本日深圳湾崭新突起的1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及其风采粲然的特区文化,最有说服力。综观深圳全局,审视深圳主流,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圳,它并未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桥头堡和资产阶级文化的“温床”。在白手起家、顶风逆浪、开辟创新、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深圳不但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区经济,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区政治,而且坚持正确的方向,建设了与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文化,这就是深圳“特区文化”。最能体现深圳文化建设特点的,是与数百万深圳普通人亦即社区广大大众息息相关的深圳社区文化建设的累累硕果,而深圳市福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就是其中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范本。“福田文化现象”体现了深圳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定趋势福田区1990年成为深圳市的一个行政区,面积78.8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原来辖区的15个自然村,如今已成为城市遥远的记忆。作为后建行政区,福田与罗湖、南山、宝安区相比,似有先天不足;但是作为本日深圳市的中心城区,福田则显出后发优势。福田人从“脱鞋下田”到“洗脚上田”,从农民到企业家,用10年完成了自己向工业化、城市化的全面飞升。他们弄工业,建高科技企业,弄房地产,弄土地、物业的产业化经营,得心应手,效益显著。从天安数码城、福田软件园、梅林工业区到华强商业街、八卦岭物流港,福田把特区的政策优势、口岸优势、中心城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经济的超速发展,使福田迅速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富而求乐,富而求美,富而思进步,富而变文明,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福田区凭仗本日优越的经济基础、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必定催生出文化的灿烂之花。深圳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潮发端于2001年。当年,深圳市100多位人大代表共提出了17份议案,要求加强深圳市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为基层大众、普通百姓提供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广集民意,构成决议,提交市政府落实。从此,深圳的社区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福田区抓住机遇,力求后来居上,连续3年对以辖区各社区公益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从软硬件诸方面为之“输血”“强身”,社区一年一个大台阶,一年一个新面貌,引来民心舒畅,营建社会平和。福田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造福于民,服务大众,证明了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倡的社区文化建设确确实实是民心工程,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福田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考察福田文化,漫步福田社区,感受福田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决策层抓纲带目,确立科学发展的福田工作思路。1998年,福田区委、区政府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提出“大经济、大发展、大服务”的发展思路,福田的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党的十六大以后,广东省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提出在推动经济强省建设的同时,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建设的新战略。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努力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的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要求福田区在确立其深圳“5大中心”地位的进程中,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成为名不虚传的深圳文化中心区。在这类情势下,福田区党政决策层依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掌控主旋律,体现“3贴近”,突出“3创新”,对原来的政府工作思路又作了新的重要调剂,强调福田要构成“大经济、大文化、大服务”特点,重视社会、经济、环境3统筹效益。这类变化,看似淡化了发展的要求,实则增强了发展的后劲。为了加快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突破薄弱环节,福田区委、区政府把2003年定为“文化设施建设年”。他们的目标是:“使福田区真正成为文化设施先进、文艺人材荟萃、文艺精品不断出现、大众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先进区。”这个目标现在已和正在变成纷纷多彩的现实。领导者以民为本,制定为民利群的文化建设方略。深圳是农村向工业化、城市化快速转变的典型,也是个新兴的移民城市。社区地域环境的差异性,居民结构成份的多元性,文化需求的多层次性,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微观管理的艰巨性,使得社区必须承当更多的社会功能,社区管理的任务也因此不断加大。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区的稳定,事关社会的稳定;社区的面貌,反应城市的文明水准。在各个社区,从百姓的平常起居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喜怒哀乐,都建立一个个公众认同、个人遵从、切实有效、各具特色的文明规范,是社区大众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福田的社区文化建设,得益于领导者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准确的掌控,得益于决策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福田决策层善于抓经济,同时也善于抓文化。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酷爱文化,重视文化。书记、区长,各级管理部门,都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忧、助民为乐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正所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因而福田人让历任区委书记都取得了“教育书记”、“文化书记”的美誉。福田宣扬文化部门负责人说:“只要让我们当地老百姓文化生活丰富了,我们就出政绩,而不是花钱买节目,请大腕上电视出名。”在这类观念影响下,他们广泛调研,精心论证,明确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构成并实行了由社区文化工程、广场文化工程、文化人材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产业工程、校园文化工程、环境文化工程、老人文化工程为基干的“福田中心区文化建设计划”。这个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的计划,很快使福田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使2003年成为福田社区百姓文化生活最丰富、大众心情最舒畅的一年。而这一年也因此成为福田文化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创意年。文化人穿针引线,共建全民同享的大文化环境。社区文化社区办,群众文化大众享。实践证明,单靠政府,单靠宣扬文化部门弄社区文化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成党政积极引导,部门通力合作,各界齐抓共管,大众协力支持的格局。文化建设也必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才不是隔靴搔痒、有名无实的“形象工程”。在福田,党政各个部门把文化建设看成是份内的工作,不推委,争出力;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大众团体组织,围绕着大众的需要和社区的建设,大力展开丰富多彩的主题性文化活动,成为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气力。2002年,福田皇岗社区被中央文明办授与“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荣誉称号,福田村被评为省文明村镇。福田区共创建省级文明社区5个、市级文明社区6个。2003年,福田区宣扬文化部门实行文艺“双百工程”,在社区举行了百场文艺演出,放映了百场电影;同时,精心策划和组织科教、文体、法律、卫生“4进社区”活动。现在,福田辖区已建成了417个安全文明小区。11月,皇岗社区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点文化广场”。福田每一年1届的社区文化节、外来青工才艺大赛、老年书画展、摄影展、家庭DV赛,你方唱罢我登场,营建了一个红火平和、安定团结的文明社区。硬件配套成龙,软件不断更新,协力打造“1千米文化圈”。福田区虽然后来被定位为深圳市中心城区,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尤其是公共文化设施相对缺少和落后。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和实力。近年来,福田区为改良基层文化条件,连续有效地加大了对公益文化基础设施的政府投入和对群众性文化活动、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财政支持。2002年至2004年3年间,仅政府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的投入累计就将近13亿元。在文化设施硬件建设上,福田的决策者北京哪里治白癜风好说,“不要都盖成密密层层的高楼,要给子孙后代留一点有文化品位的去处”。他们提出的文化设施建设的要求颇具创意:1是“文体设施络化”,实现与社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区点成龙配套;二是要讲社会、经济和环境“3效益”;3是“资源社会同享,方便大众参与”;4是重视文化品位和民族与地方特色。这些要求,既体现了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主旨,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文化寻求,因此深得社区老百姓的欢迎。硬件设施上台阶后,软件常常成为制约公益性文化设施社会效益大小的瓶颈。福田宣扬文化部门对此认识苏醒,措施得力。他们建章立制,加大投入,开辟思路,群策群力,确保其“造血”系统的良性运转。福田的宣扬文化基金在社区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输血和造血功能,全部社区文化软件建设触及的人材培训、队伍建设、信息渠道开辟、资料更新等等,都得到重视,成为提高文化设施硬件效益、提高文化服务水平、繁华文艺创作、提高公民素质的保证。据统计,近年来,福田区有12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仅2002年就有34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目前,福田已建成基层图书室41个、文化广场(公园)11个、青少年与老年活动中心32个、社区服务中心12个、中小学68所、幼儿园102个、电大分校1个、成人教育机构83个。到今年年底,福田区的文化馆站络将全面建成,8个区属文化馆(1个总馆、7个分馆)、2座影剧院、2个区级图书馆将全部投入使用。一个“鳞次栉比,方便大众,以民为本”的社区文化服务络正在福田构成,福田的决策者们自豪地将其命名为“1千米文化圈”。他们的假想是:老百姓出门1千米范围内,就有公益性文化场所,再加上整合社会文化服务的资源,一个服务型、学习型、产业型的文化大社区,将成为深圳文明城市的示范性窗口。深圳――福田文化模式的示范意义透过福田文化发展的模式,我们可以寻觅到我国建设新型城乡社区文化的成功路径。解读福田社区文化建设的轨迹,我们得到以下一些启发:启示之一:深圳的特区文化和福田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果与经验,对我国文化建设具有特殊意义。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试验田”与排头兵,深圳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具有市场经济的所有特点,又毗邻“一国两制”的港澳,在这类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特别是面对线人所及的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多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深圳文化建设面对的机遇、优势和困难、风险并存。回想10多年前,我国文化界有识之士关于“特区文化”的讨论,曾搅起理论界争议的风云。人们主要耽忧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在资本主义文化眼前,究竟有没有免疫力和抗腐蚀力?是不是会一触即溃或全盘西化?中国文化能否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与优良传统?中国当代文化能否在打开窗户开放国门以后面对蜂拥而来的各色文化挑战,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杀开一条血路”?这些思考和耽忧的正确与否,在深圳湾这一特殊环境中,在20多年的实践岁月里,毋庸置疑承受了严格检验,而且将继续验证下去。启示之2:统筹兼顾促发展,不争政绩争民心,是深圳特区24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经验。在深圳20多年的成长进程里,决策者们其实历来也没有只顾抓经济而忽视文化。深圳的文化建设,只能伴随着经济腾飞而发展,而深圳经济的发展又要求它的文化发展及时跟上节奏,并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相调和,从而使全部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羊涤生教授说,“深圳已过了文化搭台的阶段,经济上去了,文化饥渴出现了。在一片繁华当中,要注意隐忧,而文化正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不在于尖端项目,而在于基础。文化具有外发和内敛的作用,后者有用且有大用。有了钱以后,民众会自发地走向学习型社会。现在文化广场上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要关注正在工作的人们业余时间在干什么”。所以他们希望深圳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现在,深圳的决策者们已认识到这一点,“文化立市”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深圳人在全力打造“两城一都”(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一个经济文化比翼齐飞的深圳,将以其独特的示范意义发挥更大的影响。启示之3:不能轻视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在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中的领先增进作用。深圳是以新移民为主、打工族支持的现代化城市。几百万来自全国各地农村的青年男女,把深圳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和职业培训学校,当做提升文化水准、增强文明意识的活动课堂。在福田众多的社区里,原住人口与新增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比例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