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之星黄永春眼里有光脚下有路
看白癜风哪个医院看的好 http://pf.39.net/bdfrczy/140107/4323073.html30岁,是江苏如钢薄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永春的人生转折点。30岁以前,他是个当地出名的“富二代”,不爱读书,“主业就是玩”;30岁后,上天跟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他从“老板的儿子”一下子变成“老板”,临危受命肩负起管理偌大如钢的重担。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蝶变。回望那段危急时刻里重新起航、逆风加速的日子,黄永春始终眼里有光,脚下有路。
突然的身份转换
很多年后,人们谈论起年的黄永春,常常用“绝地反击”“华丽嬗变”等字眼予以形容,但只有黄永春知道,那是一段“置于亡地而后生”的艰难日子。年4月27日,黄永春毕生都不会忘记,他在极度的悲伤和无助中仓促地迎来了与父亲黄卫平的永别。父亲的离世,意味着刚到而立之年的黄永春将接棒父亲白手起家创办的如钢。“临危受命”的难度巨大,压力袭来,黄永春突然觉得“两眼一摸黑,突然什么都不会了。”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角色转变。三十岁以前,他是“老板的儿子”,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做“老板的儿子”,玩才是主业。三十岁的关口,一张诊断书让他在震惊、悲痛中猛然觉醒,甚至来不及收拾悲伤的情绪,就要火速披挂上阵。从“老板的儿子”到“老板”,几个字之差,肩上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却是天壤之别。在父亲黄卫平用了近二十年的岁月锻铸的钢铁王国里,黄永春似乎一直都是个局外人。在做“老板的儿子”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并不能准确地理解父亲创业时的艰难。年刚刚走出象牙塔的他,甚至压根没想过要接班父亲的企业。虽然他也曾先后接触过如钢的采购、生产、财务等关键环节,但因为阅历浅、经验少,终究还是“研究得不够深”。父亲的离去带给黄永春的,不仅是角色的转变,更是一次重新理解父亲的机会。在接棒企业后的日子里,父亲黄卫平创业的图景时常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清晰而生动,他学着从这些回忆里重新审视自己。黄永春的记忆中,父亲黄卫平是一个上进而专注的人,生于改革开放红利下的试验场中,裁缝出身的父亲是个“连续创业者”,在不同行业里反复试错、反复锤炼,经历了服装店、拉面馆、粮油店、文具用品店、发电机组改装等行业的尝试,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正式走上了建筑建材这条道路。“一辆三轮车,一个电焊工人,一台电焊机”——如钢初创时的艰难光景如在昨日重现。时间总是公平的。时代给予父亲黄卫平这代人以困苦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大的红利,如钢在父亲的带领下,渐成气候。年7月28日,如钢的彩钢生产线正式投产,要货的车辆在工厂门口排成长龙,订单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在黄永春看来,父亲带领下的如钢实现成功的关键正是因为踩准时代发展的节奏。“当时整个国内经济发展对建材市场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当时的背景是什么样的?是整个国家战略的驱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但很快风向骤转,钢铁市场严冬来临。年钢铁行业释放衰退信号,到了年,很多钢企陷入困境。根据中钢协披露的相关数据显示,年钢企亏损总额.34亿元。年,钢铁行业又迎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父亲刚刚离世,转身又身处钢铁行业的寒冬之中,钢材价格持续下跌、行业产能过剩,人生的一场大考就这样扑面而来,黄永春知道自己即便是踉跄前行,也无处可逃,无路可退。所有人都将视线投向黄永春,质疑、断言、困惑裹挟而至,如钢到底能不能活下去?这个以前只知道玩的“富二代”能不能负起责任、挑起重担?在所有人的怀疑中,黄永春默默前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绝不能让父亲毕生的心血毁在我的手里!“做老板就是要磕头作揖”
乌克兰,多国毗邻的交界点,在诗人的笔下,这里蕴含着极致的狂野与极致的浪漫。在这里,同样涌动着机遇的热潮。黄永春的手里紧紧攥着公司的宣传册与产品小样,和外贸经理一起,二人穿行于异国的土地之上,尽管已疲惫不堪,但仍步履不停。从飞机到火车,舍不得坐出租车,黄永春挤在人头攒动的地铁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他感觉到有人将手伸进他的口袋中,“小偷!”黄永春猛然冒出了这个念头,但异国他乡,他不敢声张。“掏你的口袋时,你也不敢说。”身处异国的恐惧与孤独感不时袭来,黄永春的脑子里却始终绷着一根弦:扩大如钢的海外销售市场!战乱纷飞的叙利亚、人口稠密的印度、高质量要求的韩国……哪里需要彩钢,黄永春的身影就会在那里出现。从年到年,黄永春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销售里,一年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出差的路上。他的坚持很快传来好消息。年,黄永春用8个月时间交出了一份万美金的出口额的成绩单,到了年,覆盖全球近50个国家的如钢彩钢出口额近万美金。“我们每年的出口额都是翻番递增的。”在钢铁行业产能亟需释放的大背景下,“扩外”——扩大如钢的海外销售市场只是黄永春传承父业的“第一步棋”,而“第二步棋”则是“安内”——稳固如钢既有的老客户。接棒如钢后,黄永春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亲自拜访父亲在世时的朋友、银行与客户,一家一家地交流,寻求他们的支持。毫无疑问,不论“安内”,还是“扩外”,都是一个“求人”的过程,对于竞争激烈的钢铁产业而言尤甚。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大树底下好乘凉,黄永春还没有对“老板”这个概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以为求人办事的压力并不在老板的身上。直到自己亲力亲为,他才明白:“做企业老板就是磕头作揖。”放下身段,磕头作揖。黄永春像一株麦穗,身段低了,架子也没了,他所思虑的问题渐渐都迎刃而解。比如,年,黄永春意识到公司上下笼罩着沉默的氛围,整个团队需要提振士气,他提议举办一个年会,却遭到了公司高层的强烈反对。“你父亲刚走,你搞这个年会除了浪费钱,还能有什么作用?”但黄永春放下架子,慢慢地去沟通,最终年会取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他也渐渐树立了在如钢中的威信。“作为二代,你要慢慢来,要耐住性子。”像一株麦穗,黄永春缓缓躬身低头,换来却是如钢业绩的稳步提升。年,黄永春将年会的主题定为“起点再出发”,这预示着,属于黄永春的如钢时代终于到来了。用互联网思维将实业重做一遍
驱车沿着高速公路驶向南通如东,高速路口的巨大广告牌上,如钢新品牌形象的“彩钢侠”迎风而立,一个崭新的如钢正在黄永春的脑海里孕育,一个全新的赛道也正在他的面前缓缓铺陈——“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已是大势所趋,但在这个苏中小城,当黄永春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阻碍重重,很多人听闻都觉得:“黄老板疯了”!“黄老板”面临的压力还远远不止于此。在吾道书院的某次拍砖会现场,黄永春决定以互联网思维对如钢的品牌形象进行一次颠覆性改变,众多学员也向他扔来了质疑的“砖头”。一砖一砖扔下,扔在了黄永春的心上,让他每迈出一步都疑虑重重。当提出要建设如钢自己的超级符号,牵手著名品牌咨询公司华与华时,如钢内部的质疑声也不在少数。因为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低调实干、以质取胜是其长期形成的底层逻辑,长链条与长周期塑造的强闭合性造就了实业的强稳定性,但互联网太不一样了,它崇尚去中心化与流量至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制造业与互联网因为底层逻辑相斥,几乎水土不相容。但时代变了,黄永春知道,传统的制造业逻辑有的已经不管用了。父亲黄卫平那个年代里,围绕土地、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低端制造业模式已然过时。“已经没有地方再挖掘了。”新的战场是在互联网,他将视野投向“互联网+制造业”,用互联网思维将传统实业再做一遍,这条路既在他的脑子里不断勾勒着,也踏踏实实地体现在如钢的每一步变革上。“既在脑子里,也在脚下。”黄永春的眼神显得格外笃定。黄永春的笃定有着现实的依据。在他的带领下,如钢近几年来飞速发展。一方面,他下定决心走精益制造之路,探求制造业降本增效之道。年,如钢成功实现了电改气,为公司每年节约万元的能耗成本。另一方面,当象征如钢新品牌形象的“彩钢侠”喊出“如钢好彩钢保用30年”的口号时,意味着如钢的品牌升维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新消费时代来袭,当规模化的生产被个性化定制生产取代,如何满足消费者“千人千面”的消费需求?在需求端上,黄永春开设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线下定制体验店。“(这是)一个从设计到材料的精益制造到物流配送到项目施工管理,是一个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一个连锁专营店。”目前,第一家门店已于年9月正式营业。线下定制体验店的第一单生意至今让黄永春记忆犹新。当第一个客人带着复杂的需求走进门店时,未能料到黄永春“定制化”所带来的丰富意蕴。在与客户的不断沟通过程中,如钢除了设计出最符合客户实际需求的场景化个性产品外,还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了生产与物流的实时跟踪,在这一过程中,需求双方的透明与开放正是“互联网+制造业”的完美融合。但线下门店的自然流量有限,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如钢,这正是黄永春现在思考的事情。未来,他将进一步在品牌创新与平台搭建上持续深耕,在他的畅想里,如钢将会建设一个面向消费者与全行业的网站,技术、产品与钢结构知识将贯穿其中,以线上流量带动线下流量的转化,打通线上线下的全链路。“作为85后,我们一定要结合互联网,要把传统企业结合互联网,做一个互联网+彩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的企业。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黄永春的前方,“互联网+如钢”的大道已经缓缓铺陈,“接下来就是要真刀真枪地要干点实事,我们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眼里有光
年5月24日,黄永春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在键盘上一字一字地敲下这样一句话:“今天,是我写作的第一天。我想在我的余生,不断地坚持下去。”黄永春决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管理感悟,截至目前,累计已发表了38篇文章。从“爱玩”到“爱学习”,黄永春飞速转变了自己身上的“标签”。在吾道书院的课堂上,整齐的桌椅按照顺序排放着,黄永春的耳畔传来导师洪钟般的讲课声。随着话音的起伏跌宕与抑扬顿挫,黄永春在纸间不停地写写画画。“这个问题上他是怎么克服的?”“他为什么能把企业做得这么大?”黄永春的脑子里不间断地跳跃着这些令他困惑的问题,下了课,合上笔记本,他匆匆追赶上台上的授课导师,追问更多的创业细节。追问与质疑成为黄永春的常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