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重点病种主穴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因腰椎间盘的纤维环退变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或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引起腰腿痛和神经功能障碍;有马尾神经损害者,出现马鞍区感觉异常和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截瘫。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一、诊断

1.诊断依据

1.1根据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为:

1.1.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1.1.2常发于青壮年。

1.1.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1.1.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1.1.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1.1.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2辅助检查

1.2.1X线照片侧位片显示腰椎生理前突减少、消失或后突,患椎间隙前后等宽,后宽前窄或前后径均变窄,椎体后缘唇样增生等。正位片显示腰椎侧弯,弯度最大点常与突出间隙相一致。

1.2.2CT直接征象为向椎管内呈丘状突起的椎间盘阴影,或为软组织肿块影;硬膜囊受压变形或移位,椎间盘与硬膜囊之间的脂肪组织层不对称或消失。神经根增粗,受压或淹没;继发征象如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小关节增生、侧隐窝狭窄、椎板增厚、中央椎管狭窄等。

1.2.3MRI不仅可用于诊断(阳性率可达98%以上),更为重要的是用于定位及分辨“退变”、“膨出”、“突出”、“脱出”、“游离”。

二、治疗方法

针灸主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夹脊阿是穴

1.血瘀证加膈腧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刺灸方法:针灸并用,可在腘部瘀血处施刺络出血。

2.寒湿证加大椎、风府、祛除寒湿,温阳止痛。

刺灸方法:针灸并用,或加拔火罐。

3.湿热证加阴陵泉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可配合局部刺络放血。热象明显者,加大椎、曲池放血。

4.肝肾亏虚加命门、志室、太溪、补肝肾,强筋骨。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可加灸。肾阳虚者,加气海、关元。肾阴虚者,加照海。

三、难点

神经受损而出现肢体麻木、乏力。

四、解决思路、措施

按照中医“痿症”的辩证思路,予加强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等原则进行治疗。

五、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标准如下: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度以上,能恢复原来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面瘫病(面神经炎)

面瘫又名口僻,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一、诊断

1.诊断依据: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

1.1患侧全部面肌瘫痪,眼睑不能充分闭合。闭嘴时,颊肌松弛,口角下垂。抬眉时,额横纹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睑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外溢。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由于颊肌麻痹,咀嚼时食物贮留于颊部与牙龈间。

1.2贝尔氏征:闭眼时麻痹侧眼球上窜,角膜下方露出巩膜。

1.3眼球征:患侧眼球上移。

1.4颈阔肌征:病人用力前屈,检查者抵额,健侧颈阔肌收缩,患侧不动。

1.5听觉过敏:由于镫骨肌麻痹,鼓膜张肌紧张,微小声音产生强震动,产生过听。

1.6泪腺分泌障碍,患侧减少。

1.7唾液分液障碍,患侧下颌腺分泌减少。

2.影象学及其其它辅助检查

2.1内听道X线片正常。

2.2电生理检查、面神经MCV减慢,面肌EMG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或消失。

二、治疗

一般治疗:1、避风,必要时可以戴口罩,眼罩防护。2、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天点眼药水2-3次。3、严格忌口,禁食酸辣凉食物,避免凉水洗脸。

针灸主穴: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頦唇沟歪斜加承浆。

1.风寒袭络证加风池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刺灸方法:针灸并用,或加拔火罐。

2.风热袭络证加曲池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刺灸方法:针刺用泻法,或加放血。

3.风痰阻络证加丰隆祛瘀化痰,活血通络。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或加放血。

4.气虚血瘀证加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通经活络。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三、难点

面瘫后出现面肌痉挛。

四、解决措施

1、埋线:穴取阳白、四百、地仓、颊车、承浆、合谷(对侧)等,每次4-5穴,每月一次;2、火针:穴取阳白、四百、地仓、颊车、下关、承浆等穴,每次3-5穴,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4-5日。

膝痹病(膝骨性关节炎)

膝骨性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再生后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炎疾病。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膝骨性关节炎在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畸形,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

膝骨性关节炎以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其主症祖国医学多将其归属于“痹证”、“骨痹”等范畴。

一、诊断

1.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颁布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年版)》确定膝骨关节炎诊断如下:

1.1近一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1.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1.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个/ml;

1.4中老年患者(≥40岁);

1.5晨僵≤30min;

1.6活动时有骨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OA。

二、治疗

1.一般治疗

1.1纠正不良体位、姿势。

1.2减少膝部不正当的关节负重活动。

1.3注意护膝,减少外伤,避免关节受凉。

1.4加强锻炼,增强膝部肌力,维持膝部平衡。

1.5膝部带护膝带。

2.针灸主穴:以局部取穴为主。

内外膝眼梁丘血海阳陵泉阴陵泉阿是穴

1.寒湿证加关元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刺灸方法:针灸并用。

2.湿热证加大椎、曲池清热利湿,祛风通络

刺灸方法:针刺用泻法。

3.痰瘀证加丰隆、足三里理气活血、化痰散结。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4.肝肾亏虚证加肾俞、三阴交补益肝肾。

刺灸方法:针灸并用,针用补法。

三、难点

症状反复。

四、解决思路、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饮食调理,补钙等

五、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膝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膝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有效:症状及体征好转,膝关节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膝关节功能受限。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白癜风容易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qnwmh.com/lczz/1587.htm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