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W+中华整形大典医美公益科普平台
更简单读懂
文
中华整形大典总第篇
章
阅读本文需要占用您2分钟时间
BEAUTIFUL
编者按:
导语:上睑由前向后分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ROOF、眶隔、眶隔脂肪、上睑提肌及上睑提肌腱膜、Müller肌、睑板、睑结膜。在临床工作中,通常人为地将眼睑分为前、后两层,上睑前层(Anteriorlamella)包括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和眶隔;上睑后层(Posteriorlamella)包括睑板、上睑提肌、Müller肌及睑结膜。
一、皮肤及皮下组织
眼睑皮肤是全身皮肤最薄的部位,厚度不超过1mm。眼睑部皮下组织极少,皮肤与眼轮匝肌附着较为紧密。睑部的皮肤在眶缘逐渐增厚并过渡为眶周较厚的皮肤。
二、眼轮匝肌
眼轮匝肌是一呈横椭圆形环绕眼裂向心分布的薄层肌肉,覆盖眼睑和眶周区域。可分为眼睑眼轮匝肌和眶部眼轮匝肌,眼睑眼轮匝肌又可分为睑板前眼轮匝肌和眶隔前眼轮匝肌。眼轮匝肌受面神经支配,其主要功能是完成日常瞬目、睡眠时及防御反射时的闭睑,同时参与眼部及眼周的各种表情运动,上睑眼轮匝肌有降眉作用。
眼轮匝肌过于肥厚可影响容貌外观,可适当去除而不影响闭眼功能。
三、眼轮匝肌后脂肪(ROOF)
在眼轮匝肌的后方有一层含血管、神经的脂肪层。
上睑的脂肪团位于上眶缘下方、眼轮匝肌与眶隔之间,呈长椭圆形分布。部分人群ROOF不明显,但是ROOF过厚是上睑臃肿的原因之一。
四、眶隔
眶隔是由睑板向弓状缘延伸的一层薄而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膜,与睑板一起共同封闭眶外口。上睑眶隔较厚,由前、后两层构成:前层由额肌鞘后层在眶缘处与骨膜融合后继续向下延伸而来,后层为弓状缘处骨膜向下的延伸,两层紧密结合后向下与提上睑肌腱膜相融合。上睑眶隔在内、外侧分别与内、外眦腱及眼轮匝肌深支的纤维融合。
由于眶隔止于眶缘,在上睑手术时向下牵拉时不被牵动,可用此法与其他结构进行区别。
五、眶隔脂肪
上睑存在内侧与中央两个脂肪垫,中央脂肪垫外侧被泪腺占据。有时术中在眶外侧所见到的眶脂肪实际上是中央脂肪垫向外侧的延伸,应注意区分泪腺和眶脂肪,以免误将泪腺切除或损伤上睑内侧和中央脂肪垫之间可看到上斜肌的滑车和Whitnalls韧带纤维的附着,这也可视作这两个脂肪垫分隔的标志。内侧脂肪垫紧靠眼睑内侧动脉和滑车,因此在上睑手术去除该脂肪垫时,术者应仔细操作避免引起出血和损伤上斜肌。
上睑眶隔脂肪位于提肌腱膜之前,因此也被称为腱膜前脂肪垫。
六、提上睑肌
提上睑肌是上提上睑的重要肌肉,起于Zinn环上方并向前移行在经过Whitnall韧带处变为一薄层纤维组织,即提上睑肌腱膜,此处是上睑下垂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上睑肌腱膜两端的扩张部分称为内、外侧角。外侧角附着于眶外侧结节和外眦腱上缘;内侧角附着于额泪缝和内眦腱上缘;部分纤维附着睑板前面的中、下1/3处,与睑板筋膜融合;部分纤维穿过眼轮匝肌附着在上睑重睑沟处皮下,从而使提上睑肌收缩时上睑形成重睑外观。此纤维附着的高度决定重睑线的高度,若此部分纤维缺失,则睁眼时不可见重睑皱襞,表现为单睑。
七、Müller肌
Müller肌是一起自睑板上方15mm处提上睑肌后表面的平滑肌,夹于结膜和提上睑肌腱膜之间,与提上睑肌腱膜连接疏松,但与结膜紧密相连,受交感神经支配,兴奋时可抬高上睑2mm。
八、睑板与睑结膜
在上睑缘的上方,可见横行黄白色、柔韧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即为睑板。睑板内含有丰富的弹力纤维和腺体组织,是维持眼眶弧形支撑和硬度的非常重要的结构。睑板的深面与睑结膜紧密连接,不易分离。在上、下睑板的内侧,睑板延续为纤维组织,走行于泪小管周围并与内眦腱的纤维相融合上、下睑板的外侧延续为外眦腱的上脚和下脚,并合并形成外眦腱止于眶外侧的Whitmanls结节。Nagase等报告了一项关于亚洲人睑板形态的研究,他们认为,睑板形态因人而异,常见的形态有镰刀形、三角形和梯形三种,并且认为这对亚洲人的重睑成形术有直接的影响。尤其在施行埋线法重脸成形术时,术中缝线固定位置与睑板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即刻形成重睑的形态和远期效果。
中国医美行业公益科普教育平台
———
本期作者:
李培
中华整形大典·医学编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