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设计
术前测量睑裂长度、高度及内眦间距。上提外眦,检查外眦穹窿的深度,根据其深度来设计外眦开大的程度。患者取坐位或立位,用牙签划出优美流畅的重睑线,征得患者的同意并标记;根据内眦赘皮类型设计不同的矫正切口,由外眦点向外水平3~4mm处设定新的外眦点。
操作步骤
采用2%利多卡因+1∶20万肾上腺素行局部麻醉。沿内眦设计线切开皮肤,经皮下潜行分离,松解错位的眼轮匝肌,显露内眦韧带;修整切缘皮肤,用7-0尼龙线折叠缝合内眦韧带约2mm;同时,缝线穿过切口鼻侧皮下肌肉组织,拉紧,打结,并将鼻侧皮肤向内眦侧牵拉与内眦韧带固定,以起到缩短内眦韧带且减小张力的作用;最后,将切口两侧皮下组织缝合固定在缩短的内眦韧带上,无张力缝合皮肤;沿外眦设计线横向切开外眦皮肤3~4mm,分离皮下组织,向内剥离球结膜及睑板结膜,将松动的球结膜向外牵拉并固定至新外眦点,修整睑缘并分别与睑、球结膜缝合;按设计线切开重睑线皮肤,采用SXZ型电离子(沈阳新圳医用电子仪器公司生产)斜向前下方切开眼轮匝肌至睑板前筋膜,去除切口下部分眼轮匝肌以及睑板前脂肪,保留睑板前疏松的结缔组织膜。然后用电离子向上分离眼轮匝肌深层,酌情去除肌下眶隔筋膜及脂肪。打开眶隔,去除适量的眶隔脂肪,再向上显露提上睑肌,松解眶隔韧带(节制韧带、whitnall韧带),分内、中、外3个点将提上睑肌腱膜折叠缩短,最后将皮肤缝合固定于提上睑肌腱膜上,调整重睑形态,使两侧重睑对称、流畅。
睑裂短小多表现为内眦间距增宽,“五眼”比例失调,以往人们常用矫正内眦赘皮、显露内眦来增大睑裂。但是,对睑裂短小明显者,术后内眦间距虽获改善,但整个睑裂的长度仍显不够,所以,同期行外眦成形术,可使睑裂增加2~3mm,解决了睑裂短小的问题。在临床中,睑裂短小且合并有轻度上睑下垂,特别是提上睑肌肌力减弱的患者,因尚未达到上睑下垂的程度,只是感觉睁眼乏力,目光无神,需要抬眉才能将眼睛睁大,久而久之,额纹明显而影响美观,使术后效果不够理想。笔者术中采用松解眶隔内粘连及横韧带,使提上睑肌腱膜折叠缩短。在松解横韧带时,让患者睁眼,可见上睑缘提高,角膜显露增多,如果“抬眉睁眼”现象立刻缓解,此时不必再行提上睑肌腱膜的缩短,直接行重睑成形术即可。笔者认为,部分患者的横韧带与提上睑肌交错粘连,影响了提上睑肌收缩的力量,致使肌力不足,造成上睑提肌的无力表现,所以,在术中只进行粘连松解,恢复原有的肌力,使症状即刻缓解。
关于重睑、内眦、外眦、上睑下垂的手术方法很多,如何有效地结合各种术式,使手术后肿胀轻,恢复快,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是医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采用“统筹麻醉”的方法,即在切开皮肤之前5~10min麻醉术区,先麻醉两内眦和一侧外眦,待内眦手术结束时,该侧外眦正处于麻醉最佳期;在行该侧外眦手术前,再麻醉对侧外眦,最后行上睑的麻醉。如此操作,既减少了麻醉等待时间,又避免了因同时麻醉引起的肿胀,而影响对手术效果的观察。手术切开皮肤后全程使用电离子操作,可达到无血操作,术野清晰,解剖到位,对减轻肿胀及远期形态的恢复至关重要。术中应充分显露睑板前筋膜、提上睑肌腱膜,将上、下唇皮肤与之可靠固定,使解剖复位。在去除睑板前脂肪时,注意勿损伤提上睑肌与睑板上缘的连接,防止医源性上睑下垂的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