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馨声迎接建党百年王刚决定较劲之后
白癜风是什么样 http://m.39.net/news/a_6079780.html

决定较劲之后

王刚

——楷模馨声——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宏伟篇章,是一首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瑰丽史诗。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激动时刻,徐汇区田林街道携手辖区单位,共同推出楷模人物,点亮《听时代强音谱事业华章》活动主题,看先辈光荣事迹,品先烈使命担当,悟英雄浩然精神。

那是一张人脸。

来自80岁的老年男性,有着亚洲人特有的肤色,眼睛紧闭,深深的皱纹从眼角蔓延到太阳穴,法令纹从鼻翼两侧弯到嘴角,弯出了一个微笑的弧度,好像生活中没什么事情能让他烦恼。

——除了刚经历的那场,导致他死亡的交通事故。

——那也仅仅只是一张人脸,没有头发,没有骨骼肌肉,只是一张单薄的硅胶面具,刚通过3D打印机制作出来。在龙华殡仪馆遗体整容技师王刚的手下,这张脸将被固定到逝者不再完整的身体上,接着进行植入毛发、化妆的后续操作,还原生前的样子。

走进龙华殡仪馆宽敞明亮的现代化主楼,登上3楼,“王刚工作室——遗体修复”门口的透明展示柜里陈列着几个逼真的硅胶“生命面具”。

那张脸就是从这里诞生的,过去数年间,还有很多逝者在这里,找回了生前的样子。

01

工作中的绝大部分时间,王刚都在和去世的人打交道。

第一次知道“死亡”的时候,他懵懂地问妈妈:“人可以不死吗?可以跳过这一步,永远活下去吗?”

多年后的今天,直面死亡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上海本地,外地也时常需要“国内遗体整形第一人”的技术援助。他几乎是全国最精通遗体整形的人,车祸、水泡、火灾、爆炸……因各种灾祸去世的遗体都没难倒他。通过对生前照片进行三维建模、3D打印,可以制作出还原度高达95%以上的硅胶面部,面目全非的逝者,终于能以生前的样子告别世界。

在业界,他做的事远比说的话要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首家“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创始人、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民政行业优秀技能人才……都是他。在无数个深夜埋首工作、沉默地研究遗体修复的,也是他。

二十四年前,诸多光环尚未加身时,被“半推半就”着入行的,还是他。

年,母亲极力推荐他进入龙华殡仪馆工作,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总想到处闯一闯,几次拉锯、对峙、沉默后,王刚妥协:“算了,我先去龙华工作吧。”他想,殡葬行业不用频繁和人打交道,对于性格偏内向且话语不多的他正合适,“反正我不用在这上一辈子班……五年,就五年,年后我就要走的。”

在殡仪馆工作,外人看来略显“神秘”,甚至“敬而远之”,但它其实和世上其他大部分工作一样,有固定的流程:病人过世后,家属联系殡仪馆出车,逝者运到殡仪馆后检查其遗体状态,再根据告别仪式的时间选择存入冰柜或立刻化妆。作为一名遗体整容师,工作从为逝者更衣开始。

与王刚同一批进入龙华的有16人,年7月份,他们第一次为逝者更衣。

酷暑炎热,但化妆间很冷,16人依次站在16位逝者面前,王刚面前是位78岁的老者。回忆起第一次的经历,他直言不讳:“说不害怕是假的,我甚至到现在面对逝者有时候也会怕。”但大家都在工作,他硬着头皮握住逝者的手,一瞬间,冰冷的感觉从指尖开始弥漫到全身,那是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冷”,无法类比,很难用语言精准地描述,但可以记住一辈子。

一周后,他开始为逝者化妆。

躺在面前的人闭着眼睛,但只需要看一眼就能意识到她不是在睡觉,而是永远不能睁眼了。这样的认知让他再次想起第一次直面死亡——小时候参加外公的遗体告别仪式,看到外公平静地躺在灵床上,外公还是外公,但又好像不再是外公——为什么人去世后会完全变了一个样子?边回忆,他边为眼前的逝者化妆。面部清洁消毒,梳头,闭合眼睛和嘴唇……接着用油彩上“底妆”,那时“底妆”的分类简单粗暴:少年色、青年色、老年色,每个颜色的适用年龄层跨度20年,20岁和40岁的人上的是同一款“底妆”,不自然的地方被遮住了,看上去比上妆前安详了一些,但……总是不太像生前的样子。

王刚手下没停,嘴上没说,思绪却转得飞快:化妆的目的是什么?掩盖不自然是一方面,更应该最大限度还原逝者生前的样子吧?没人要求他%还原,可盯着眼前还原度不到80%的遗体,他突然决定“较劲”:和工作较劲,和死亡、腐败的自然规律较劲。

——“较劲”意味着“折腾”。

逝者面部皮肤泛着不自然的油光,是因为底妆里加了调和油确保上妆过程服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到生者化妆会用散粉定妆。下次化妆的时候,他在底妆后上了一层散粉,仔细端详,效果是好了一点,但还没有到完美的程度……

看来防腐剂也要考虑。

遗体防腐必不可少,但另一方面,防腐剂会让皮肤变干燥且发青。有没有改进的办法?苦思冥想后,他在工作之余当起了“科学怪人”,对防腐剂的几类成分剂量进行实验,并不断修改完善,采用的是最笨又最费力气的办法,但最有效果。记不清多少次尝试后,在化妆环节上,他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还原逝者生前的样子了。

但还不够,对他来说“较劲”并未结束。条件成熟之后,他还联合殡葬行业化妆品公司共同开发了一系列“底妆”,确保不同肤色的逝者都有对应的“色号”。

02

他对化妆环节基本满意了,但“较劲”才刚刚开始。他攻克的方向转为遗体修复。

年以前,遗体修复在殡仪馆是不对外公开的服务,最终效果无法保证,因为最早的传统手工修复方法原始而粗放,就是简单地对创口进行填充和缝合。

王刚形容第一次看到的样子:逝者脸上线条交织,像是一个破了条口子的篮球,表面画了张人脸。入行以来,他已经看过太多撕心裂肺的场景,时常有家属认领逝者的场景让他感同身受地感到悲伤。他总在想,如果能再还原一点逝者的样子,哪怕只再还原1%……家属是不是能得到一些慰藉?

年,入行的第二年,他开始朝这个目标“折腾”。

工作之余,他变得比谁都忙:不是泡在书局学人体结构、防腐,就是去医疗机构、医科大学“蹭课”,一“蹭”就是几年。“蹭”得教授已经认识了这位学生,“蹭”得家里的书架上多了很多此前从未涉及的专业书,“蹭”得房间角落堆满了人骨模型……因为太专注目标,他还忘了很多事:早忘了当初和自己的“五年之约”,只想着既然干这一行,就要把事情做到最好。还原一点、再还原一点……“周末”从此变成一个很遥远的词,有人支持,也有人疑惑:“没必要吧?”但他乐在其中:入行之前,他以为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地化妆,越学才越发现,还有太多太多大有技术含量的事情等着他去探索。

年,市民政局准备选拔一批防腐整容青年人才赴加拿大学习深造,选拔条件很高:技术过关、从业经历丰富、理论知识完备,考试内容是14门专业课和1门法语……20个候选人全封闭学习了4个月,最后只有10人能去进修。

王刚又和自己较起劲来,那段时间他重感冒,为了不落下培训,就左手吊盐水,右手记笔记,硬是把最难的时间撑了过来,站到了加拿大的课堂里。那时国外的殡葬技术已经发展得很系统,两个多月的学习,让他对许多事情豁然开朗,如鱼入江河、飞鸟投林,王刚“贪婪”地汲取了每一点养分。

回来后,他又一头扎进探索的道路,投入产出比在他看来不那么重要,只要能解决最核心的问题,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最核心的问题始终是那个:怎样让逝者更接近生前的样子?

年开始,三维建模逐渐进入他的视线。如果能对逝者生前的平面照片进行三维建模,是不是有可能最大限度还原面部细节?想通这一点,他从零开始学习相关软件,那时候的资源远没有现在丰富,他摸着石头过河地尝试了很多次,失败了很多次,但最终成功了:利用创面扫描、电脑三维建模,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打印实体,再植入毛发、化妆……3D打印面部的相似度可以达到95%以上。

他曾为一位年轻女性做遗体整容,逝者是位因交通事故去世的准新娘。家属泪如雨下地问王刚:“可以让她穿着婚纱走吗?”

王刚做了很多尝试,帮她做了发型、戴上了头纱……遗体告别仪式上,一身婚纱的准新娘静静地躺在灵床上,眼睛闭着,仿佛只是睡着了。

她的未婚夫看了很久很久,转身对王刚说“谢谢”。

只有两个字,但王刚知道这背后有太多没说出的话,能让家属在最后获得片刻宁静与慰藉,或许就是这份工作对他的意义。

03

如今,王刚的工作由技术研究、培训和对外援助组成。

年8月12日夜,天津港发生爆炸事故,灾后第三天王刚已经到达天津塘沽殡仪馆,自那之后的19天,他在活人与逝者的领地反复穿梭。

王刚的一天从黄昏5点开始,和其他两位队员一起在化妆间进行遗体整容修复。化妆间内,眼前的逝者基本已碳化,王刚对比着他生前的照片一点一点进行头部手工塑形。这项工作一直要持续到次日清晨7点,腰酸背痛和眼睛刺痛已经是常态,外间不断有新遗体运进来,王刚在清醒、困倦和因灾难而痛心的情绪中反复煎熬,直到10点进行遗体告别仪式。仪式结束后,他和队员回宾馆休息,洗个澡,睡一会儿,再匆匆赶回殡仪馆开始新的工作。

他比对着照片,为年仅19岁即牺牲的消防队队员小王重塑面部:缝合、整形、防腐、包扎,就在大家都以为已经大功告成时,王刚又细心地开始为烈士“再造”青春痘和痣,烈士战友泪如雨下:“这就是我们的兄弟!”

因为这份对“还原”的极致追求,年3月,“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正式成立。平日里王刚的运动项目不多,最常进行的是和时间赛跑。他解释原因:人从死亡的那一瞬间开始,就像是一根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每分每秒都在“融化”,可能肉眼看不出来,但这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细胞组织液会外泄、渗透,水分流失速度非常快,会对人局部和整体都造成变化,他要做的就是赶在时间前面,快一点、再还原一点地修复眼前的遗体。

时间总是不停向前,常有记者问他:“做这行,你会不会对生死特别豁达、特别看得开?”

他摇摇头,甚至坦言“还是会害怕”。对未知的恐惧是一直存在的,遗体整容师也是平凡人,也会害怕自己和亲人会迎来那一天。小时候懵懂的他会问:“人能不能跳过这一步?”

几十年过去,看过太多生离死别的他早已知道不能,他能做的只是把握住每一个当下,把眼前的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在未来少一点遗憾,多一点给他人带去的慰藉。

不看大门上的名字,龙华殡仪馆和别处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洒下来,微风拂面,配上远处传来舒缓的音乐,让人能忘记这里是“昨天”和“明天”的分界线。

有些人永远停留在“昨天”,在人间的最后一程、在这个阳光斑驳的楼宇间、在王刚和同事们的手中,他们找回了自己生前的样子。

文/方丝佳播讲/刘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nwmh.com/ystl/12588.htm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