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明
前面我们把传统气功运用意识的模式讲了不少,将来在《传统气功知识综述》中还要讲各家功法。为什么要这么讲?这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的优越性,认识到智能气功提出来的这种运用意识的方法,是把传统气功的运用意识作了全面分析、比较,找到它最根本的实质内容而后确立起来的。如果我们不介绍传统气功运用意识的模式,直接就讲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大家可能会觉得不好理解。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和古人的运用意识有许多地方已经不相同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搞,讲了传统气功运用意识的模式之后,再看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就比较容易领会了。智能气功怎么运用意识呢?
I、积极主动地运用意识
这是智能气功运用意识的一个大的原则和总的指导思想。传统气功所有的运用意识模式,没有哪一个不是积极主动地运用意识的,只是程度不一而已。如导引功法,导引声音、导引形体、导引气等,就是典型的积极主动运用意识。意守模式也如此,意识里边想守丹田,就把意念活动完全倾注到守丹田上去了。诸如此类,都是主动地使自己的意念活动集中到练功的对象、练功要求上去。在日常生活当中,当自己的思想方法不符合练功要求时,就必须主动地改变这种意识状态,使它符合练功要求。这个改变过程,也就是主动运用意识的过程。
有人说,自然法门不是要求自然、清静无为吗?自然法门是要求自然、不去强求,可并不是要求你不去做,让你随随便便。你得按照练功的原则去做,这样去使自己自然。传统气功没有讲清楚这一点,只是说修自然法门应从理上悟入。怎么叫从道理上悟进去呀?你把气功的道理、理论在脑子里扎了根,懂得应该怎么去做,然后就不知不觉地使得自己的意识活动符合练功的要求,逐渐达到自觉。一说练功,你把意念一放就是;甚至不说练功,你脑子里随时随地、不知不觉地也在潜意识里边“练功了,安静”,这样自觉去练。从理上悟入,实际上就是通过学习,真正在意元体参照系里边把练功的要求和内容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比如别人突然拍你一下,你立刻“哎哟”一声。谁让你哎哟的?你脑子里想哎哟了吗?没有。这是个习惯,自然了。自然法门就是让你这样去练功:脑子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怎么动都是自然的。我经常讲,有人一受惊吓,就“哎哟”或“妈哟”,就不会叫“气哟”。为什么不能立刻从气上来反应呢?在意元体里边气的印象不深。有的人通过学习悟出来了,脑子里边打下的烙印非常非常的深。其实任何一个练功法门都应该是自然的。如意守丹田,“守丹田、守丹田……”老这么嚷行吗?那样守不下去。意识得有个驱动力,一驱动就到了目标上去。这个力量的强弱在于重视不重视,在于你自己意识里边的状况。重视了以后,在脑子里就打上了一个非常强的信号。举个例子。有不少年轻的女同志睡觉睡得非常死,叫都叫不醒,还经常打滚。可一旦她做了妈妈之后,孩子一哭,一动弹就醒了;另外也没有妈妈一打滚把孩子压死的。什么道理?“娃娃在旁边呢!”她脑子里产生了很深的警觉点。这个警觉点就看你的注意力如何了,而注意力的大小取决于重视程度。我听原来搞地下工作的同志讲,他们原本睡觉睡得也很死,但到了敌占区去,好了,只要稍稍有点动静,马上就醒了。这就是意识活动可以改变对外界事物反应的敏感程度。注意力集中之后,就能够改变我们精神的自觉程度。有些人说:“哎呀,我就是一想气功的事、一练功就定不下来呀!”大家想一想,是这样吗?比如有的同学喜欢化妆品,一听到哪儿有自己喜欢的,就千方百计抓紧时间去买。她怎么精神那么集中呢?重视它了。“在哪买的?多少钱?”没杂念了。对某个东西的重视程度,就看在意元体当中它被摆在什么位置了。有些人一学气功理论,它在脑子里边一下就占据主宰位置了。而有的人一学,气功理论和旧的东西却激烈地打架了:谁来坐意元体中的这个宝座呀?是气功还是具体事?一旦气功坐了宝座,一发命令就是属于气功的;日常生活坐了宝座,发出的命令就是日常生活的。这就是清静法门须从理上悟入的道理。这也是主动运用意识。你首先得用气功意识把脑子里面被日常生活意识占据的阵地夺过来。有的夺得好,一下全夺了,一说话都带着气功味,遇到什么事都是“三句不离本行”,脑子一动就是气功。别人说:“这个化妆品真好!”“是呀,可气功一发气比它还好呢!”“这个衣服真好啊!”“好啊,但我们练功人的衣服一辈子也不坏!”得这样处处用气功意识来统帅自己的一切生命活动。以前讲,学毛泽东思想要“落实到行动上,融化在血液里”。要融化起来,真正地把它化了,化了之后就自然了,就不是强迫的了。清静法门并不是说随随便便的,也是要按照练功的要求去做。所以,传统气功里边都是要主动运用意识的,只不过有的是一下解决,有的是慢慢解决。清静法门之所以不好练,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在清静法门取得成果,就是这个道理。因气功意识不够,一下过不去。一下过不去就得经常注意管束自己,出了杂念就排除它。而这就不叫清静法门了,就不能再走清静法门,得走有具体方法的了。但是清静法门也要主动运用意识,它只是不让你有“为虚”的念头。“我要练气功,我要练气功……”光有这个念头行吗?你得真练,化成行动呀!你要练气功,马上练起来;你要虚,脑子里马上什么都不想了。“我要虚,我要虚;可虚不了怎么办呀?”这本身就是念头,这就错了。智能功分析了古人的传统练功模式之后,发现其实质就是主动运用意识。因此,我们就非常明确地提出,练智能功或练其它任何一家功法,都必须积极主动地运用意识。
前面讲的那些课都是为智能功提出主张埋下伏笔的。清静法门主动运用意识,意守法门主动运用意识,导引法门也主动运用意识。但是他们都不敢公开讲,智能功敢公开讲。主动运用意识怎么去主动?那就是把意念直接贯彻到你的生命活动当中去。这是一个原则。一般的意识和练功的意识有什么区别?怎么把练功的意识贯穿到行动里边去?“我要练功了,我要练功了……”你不能光那么嚷。一想要练功了,马上停掉别的,立刻把“我要练功”这个念头变成行动,要运用运动思维,还有体察思维。一说练功马上就把全付精力投入到练功的内容去。这就叫做主动运用意识。任何法门都是集中在这个根本点上的,哪一个法门的诀窍都是这个。古人没有更多词,只是说“当下就是”。什么叫“当下就是”?一说动,马上用意识支配活动,用运动思维、体察思维去运动、体察。比如说,今天下午六点半有个精彩的大汇演,一看表,都五点了。怎么办?赶紧做饭,做完了赶紧吃,吃了饭赶紧往演出地点跑。这些行动都是在“我要去看表演”这个思想支配下来做的。而行动的时候,“快做、快煮,我得看表演去;快吃、快吃,吃完了我得看表演去……”还想这些东西吗?当时没这些念头了,那个念头被化成动力了。练功也应该这样,“我要练功”,把它化成动力,就马上拼命去练。并不是老让你去想,“我要练功了,我要练功了……不能有杂念,不能有杂念……”那就错了。“不能有杂念”这只是个意念,要从这个意念产生出念力——任何一个念头都要让它产生出力量才行。这里边有个转化过程。“我要练功了”,产生个力量支使你去练功;“不要有杂念”,产生个力量来控制杂念。在日常中有什么急事,马上急着去干。在这个急的过程当中,就是那个急的念头化成了念的力量,转化成实际的力量干事去了。这就叫做积极主动运用意识。如果不积极主动运用意识,随随便便,那怎么长功夫?!而咱们从小就没有养成对超常智能这种知识的学习习惯,都是普普通通的常态智能、外用的东西。练气功就是要学会使用超常智能,这是个学习的过程。任何学习过程都是主动运用意识的过程,学气功、练气功也是如此。能这样领会、理解,能这样去做了,就解决问题了。
可是古人都说,清静法门是大乘,道家周天功是正宗,而说主动运用意识是小乘,是左道旁门、旁门小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以前练功讲究修根本大道,而主动运用意识往往只注重在局部下功夫。比如说导引形体,“引体令柔,导气令和”,导引的是局部。说这样成功快,容易起作用,但是要成大道就比较困难了。前面曾经讲过,如果把注意力把精气神集中到形体上,就把形体的功能强化了,像武术气功。健美亦如此,它基本上也属于内向性运用意识。你看印度搞健美的效果比较好,因为它有瑜珈术,用瑜珈来搞健美就快了。精神总注意形体,肌肉块儿长得很快很大。可只注意形体是局部的,根本大道就忽略了。所以过去主动运用意识之所以被看作是旁门小术,并不在于主动运用意识本身(因为清静法门、意守法门和导引法门都主动运用意识,只不过清静法门和意守法门不敢承认就是了),而是在于主动用意识的对象与结果。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怎么办呢?进行积极导引,把导引内容改变到大道上去。我们所说的大道和古人所说的又不一样。古人说的大道是清静、自然、无为,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对。万事万物最根本的变化规律、运动规律,不是清静,不是无为,它是自然变化,但它有它本身的规律。我们找到规律,把我们的意识、运用意识的方法放到这个规律上就行了。什么规律呢?那就是第二个大题要讲的。
Ⅱ、智能气功主动地导引生命运动的升降开合
一、升降开合是万物的——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运动形式
智能功主动运用意识往哪儿去用?用在生命运动过程当中的升降开合。什么叫做升降开合?一个具体的事物当中,它里面的气有升有降,有开有合,这是任何一种有新陈代谢的物质和外界起作用时的一个共同的规律。实际升降本身并不是非常重要。人体里面有升有降,当站着的时候,从上面下去叫降,从下面上来叫升。而躺着时,还叫升降吗?所以智能气功对升降就不是非常的重视了,而只注重开合。开合是人体生命活动和外界事物进行接触、交换物质、发生作用时必须要具备的过程。一开,气出去;一合,气进来。智能气功就把古人讲的升降开合统一到开合出入上了。身体里边要动,里边这个动也无所谓升降不升降,它只是个运转,也是一聚一散、一开一合。从当中往外一散就是开,往里一聚就是合。打个比喻。血管中的血液有往上走的,有往下走的。往下走叫降,往上走叫升,往两边走的呢?也不升也不降,在里边运转,和外面进行开合。一开,里边和外边通了;一合,外面的东西又进去了。对外是一出一入,里边有开有合,这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必然规律、根本规律。这个规律古人也讲过,不是智能功的发明创造。一个具体事物只有通过升降开合才能完成它和大自然界的混元气之间的交换。正常人是这个样子,练功也是这个样子;人是这个样子,万事万物也是这个样子。人和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一出一入进行物质交换,有有形的物质,有无形的能量,还有更细微的无形的信息。我说话放出去了。你们一说我又听进来,这不也是一出一人吗?极细微的如原子有开合没有?原子里边有涨落,一涨一落,也是一开一合嘛!原子里边,还可以进来或出去电子(出去没回来,电子少了,就变成离子;一般正常情况下,出和入是等数的,这叫电子呼吸系数),也是一开一合。物体的热胀冷缩,普通人的喘气、呼吸,练功的开天门,婴儿出窍,把内气往外放、外气引进来,等等,这些也都是开合出入。
大家练功有进展以后,也会感觉到穴位、毛孔在冒气——出去、进来。“庞老师,我怎么感觉不着?”,现在感觉不着,就因为我们脑子里没有经常多想,没去主动运用这个意识,没和这个活动相合。大家平时都喘气,这一天的喘气你都感觉着了吗?晚上睡着了不算,从醒了以后一天之中你喘了多少口气,每喘一口气里面有什么感觉,你知道么?谁也不知道。喘气这么明显你都不知道,毛孔的出入你就更难感觉到了。如果一个人能把一天的呼吸都数出来,甭多了,能数10天,功夫那就了不得了。甭说一天,你什么也不干,就坐着数呼吸,数两个钟头试试看——也不行,数着数着就跑了。真能注意到毛孔、毛窍的气的开合,就了不得了!关键是我们精神不集中、不注意。现在学习这么忙这么紧,我听说有的同学还经常聊天呢!这倒不是说让同学们都变成木头疙瘩。你开个玩笑可以,但得不失本态才行。“嘿嘿,你怎么回事?”开着玩笑,还想着丹田和气呢,这样行啊。而把气都忘了,还练气功?过去老师带的徒弟很少,到山里边,一个徒弟一个地方,你想说话没人理。老师拿着藤子棍看着,徒弟精神不集中,“梆”就是一下。这就是练功夫,练集中。我们集中到哪去?升降开合。你真这么做了,总注意里边,大自然的元气都进来了,都归你了,气还能不足?我现在没办法,得讲课,得往外放,不过肚子总往回抽着点。写书的时候,边写边抽着点,但有时也忘了。这一年多,头发都白了不少。什么道理呢?我好多地方也做不到。但毕竟同学们比我省点劲。你们是看书,我得编书。看书可以把书“吸”在脑子里这么看;编书得在脑子里边像织布那样赶紧织啊,赶紧往外出啊!你们是往里边想,脑子里一边琢磨一边体会,是往里边收信息的;我得往外放信息,信息连带着能量一起往外放。当然我是老师,要求应该高。事再多,脑子里也应该是清清亮亮,心里总像明镜似的。
开合出入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智能功抓住这个根本规律去主动运用意识,也就是属于大道的范畴了。
二、智能气功运用意识的模式
主动运用意识是智能功的一个指导思想。主动运用意识运用到哪去呢?用到升降开合上去。怎么做?下面具体地谈这个问题。
(一)神与气合,以意引气
咱们是用意念来引动气,而不是用意念导引去转周天。古人称之为“炉中若无真种子,犹如猛火煮空铛”,里边没东西,光用意念转周天,这就像烧干锅。所以以前把意念导引转周天也列入左道旁门里边。智能功不搞周天,而是以意引气用于开合。开合引气分两种情况。
1、意念与大自然界混元气结合。大自然界混元气有很多种类,如山河湖海、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和人,我们是与大自然界最根本的混元气结合。怎么结合?同学们现在做个实验。大家先闭着眼睛想庞老师,体会体会,想庞老师是什么感觉;停,想太阳;把太阳停掉,又想北斗星;再一步,想银河系的深处,想非常非常深远、无限远的地方。想以上四个对象的时候,身体的感觉都不一样,意识里边的感觉也不一样。为什么?想庞老师是意念和人的混元气相结合;想太阳呢,意念和具有强大能量的混元气相结合了;而北斗星的能量很弱,一想北斗星,意念开始和比较微弱的引力、电磁力等相结合了;当想非常深、无限遥远遥远的地方时,光没有了,引力、电磁波不存在了,因此意念想的就跟宇宙的原始混元气差不多了。所以以意引气要引大自然界的混元气。练捧气贯顶中的推揉,就不仅仅是到天边了,而要一下到了无限远的银河系深处,到了宇宙的极深处,那儿空空洞洞的。得这样去和大自然界混元气相结合。
大家现在试试看,安静坐好,随便一推,意念想银河系深处,黑幽幽的一层,“呜——”过去了;又从那往回一收,收到身体里边来。把人放到这么一个大背景中去,体会体会这个意境、感觉是不一样的。一开始练,要求一推推向天边。天边在哪?天地交合处。其实有个天地交合处吗?没有。因此你脑子不能总想着天地交合处,否则把你限制住了。逐渐要会想无限远处、空幽幽的。对这些同学们要慢慢去琢磨,它都属于最高无上法门的。一下想到宇宙深处,再拉回到身体里边。而身体里边也是无限深的!想身体里边,往回收,收到身体里边很小的一点;再分还小,再分还小……更细更小,更小更细,最后无形了——层次是无穷尽的。内外一结合,这就是“空空相印”——两个空相印到一起了,内外都空了。过去讲,真正悟到空门——悟到那个空处——就解决问题了。当你具体那么想,慢慢拿意念接触,接、接……一接上就能上一个层次了。意念来回地想,大自然界混元气就被带着来回地动,动、动……慢慢里边就通了。内外一致了。一开始感觉不到没关系,慢慢这么想:想太阳系,想银河系,想星系团……越来越大,越来越远,越来越深远……到宇宙深处去了,意念和初始混元气就结合上了。如果一下子能领会到内外一致的空无——这个空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真正的原始混元气了,混元气、意元体就把身体通开了。做不到这一点,就想外面、想里边;想里边、想外边……拿意念引着无形无象的混元气反复出来进去,这样来使身体慢慢发生变化。
2、意念和弥散在身体周围的自身混元气结合。即引动人体皮表周围的混元气一开一合。一般来说,用意念往外一开,整个人往外一涨,毛孔就扩大了,使得人体里边的气弥散出来,周围的混元气也就往外扩大了。再一合、一缩,又回来了。因此,推揉时,前面一推,后面也要往后推,整个圆着往外挣,这么一挣就把身体拉开了;往后一缩,后边、侧面也往回挤,圆着往回缩。这样,身体周围的气随着我们的形体和意念一起开合,一步一步就会发生变化。如果你的混元窍有感觉,还可以以混元窍为中心做开合。一开,从混元窍开出去;一合,合回到混元窍。天门有感觉了,也可以从开门处开合,如形神庄的开顶。意念从大的穴位来开合也可以呀!一开始照顾不到全身,怎么办呢?先注意穴位,如天门、肚脐、命门、劳宫、涌泉等。练九宫十三门的时候,每点一个穴位,意想穴位开合。一开,把气引出来;一合,手往里一送,把气送进去。同学们要会活用,在这些方面有点发明创造没关系,自己要去体会,多去做。甚至于还可以这样来练。过去讲,修炼的人要“贵于食母”。胎儿在子宫里边呆着,他的脐带连着胎盘,胎盘又和子宫连着,胎儿通过胎盘“吃母亲”。练功时就可以这样意念造形,想虚空中有一个大胎盘。有“脐带”和肚脐连着(和天门或混元窍连着也行),这脐带略长于自己的身高,不要想得太长。我们通过胎盘就把大自然的气源源不断地吸到身体里面来了。这也是以意引气的方法。它加上了点形象,而且有点恢复了先天的那种状态。
(二)神与形合,以形引气
就是把精神和形体结合起来。这属于练形神庄的内容了。精神和形体相结合,就把精神集中到形体上来了。但是要注意一点,精神和形体相结合,这是为了通过形体动作来引动气,连着气动,你可不能死死地想着形体。形一动,气就动。经络里边有气,那个气也会动。例如立掌分指,发出意念指令做动作的时候。你要认真地体察一下里面的感觉,这样才能做到以形引气。如果你光注意动作,只有运动思维,没有体察思维,那就不行了。只有体察思维才能真正做到神与形合。为什么练功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求动作做慢点呢?就是让你一边做一边体会。而体会也不是让你去瞎想,要体会里边有什么感觉。这样精神就更加集中地注意到形体上来,动作也会更加自然,不勉强了,牵动气的作用也会更明显。
“形神庄这么多动作。怎么专一呀?”其实同学们把这个问题仔细想一想就明白了。比如做动作,“曲、伸,曲、伸……”脑子里面并不是要有曲伸的概念,而是一发出指令就曲、就伸。精神很集中地做这个动作,意识就和生命活动、和形相结合了。再做另外一个动作,又体会它了。而精神始终是非常清静、非常寂静的。做某个动作,脑子并没有“我要动”这个概念,意识一动形体就动起来了。身体在动弹,脑子里并没概念,脑子总是直接发命令,直接变成行动的指令。同时一边行动一边体察,但心里面又总是安安静静的。这样就使神与形合到一起了。所以形神庄这么多动作,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实际上是更专一了,比做单一的动作效果还要好。可是现在很多人还离不开发口令。总这样不行。应该是做每一个动作心里都知道,但是没概念。如一做通臂,总全神贯注地在通。形神庄里面就唯独通臂这个动作难发概念,别的都易发。你可以多做通臂,慢慢体会,看不跑神能做多少。你要想体会做动作时直接发出的运动思维还要体察它,就反复练通臂。通臂需诸多动作同时协调进行,有一些动作还是对抗的,多组肌肉同时运动。你脑子就不容易发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来,只好直接变成形动。再做慢点,体会这个关节动连带着那个关节动有什么感觉。这样做慢慢就容易体会神与形合,体会里边气的变化了。而且还要注意别绷着劲,放松了,自自然然、舒舒服服地练。快了也不行,要慢一点,这样反复体会,就把精神集中起来了。当杂念多的时候,反复使劲做通臂,体会体会里面什么感觉。当你一旦对臂里边的气有感觉了,杂念也没有了。你再放开去做,气感就明显了,对里边的气的体会就深刻了。
(三)神合音声,音声导气
这儿对发音不多讲。声和乐(发声和音乐)不等同,乐音里面有谐音振动的问题,而普通发声中的谐音振动就少一点。再有,人们发的声音和情绪、心情都有关系。同是一个声音、一个字,可以用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感情把它发出来。如一个“啊”字,用不同的语气和表情发出来,可以反映出许多种情况,如询问、回答、惊叹、害怕、喜、怒、哀、乐等。心情不同,情志不同,发出的音是不同的。练五元庄,为什么发音的时候要带着表情、带着情感呢?就是因为不同的情感联系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和不同的内脏,而且还可以影响人体里边的内分泌素。现在医学也已经认识到,每个内脏都有内分泌的功能。另外有些音声,你无论怎么发,它也还会带有它本质的特色。智能功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就用一些合适的音声来导引气机的升降开合。在五元庄功法里也讲了这些问题,这里就不多讲。
五元庄用的发音法已经和古人有了不同。古人只讲到五脏、情志,而五元庄指出了神、气、形不同的音有其不同的影响。实际上智能功已把发音法的引动气机向前推进了一步。我们倒不敢说超过了古人,但起码在古人的基础之上把它细致了、系统化了。前述的以形引气、以意引气也如此,也是把古人的东西具体化了,发展了。如古人只是笼统地讲“神注庄中,气随庄动”,而我们已深入地讲怎么去做,讲神与形合,讲运动思维、体察思维这些内容了。这些具体方法,古人有,但是都没讲这么细,这么深刻。
以上三种运用意识的模式主要用于练动功,因为智能功就强调动功嘛。“动功能达到上乘境界吗?”本来上乘功夫就无所谓动静。针对这个问题,书中引用了儒释道三家的一些论述,有王阳明的、六祖的、王重阳的。由这些引文可以说明,智能气功注重动功、积极主动运用意识,是符合上乘功法要求的,即使按传统功法来说也是属于上乘功法的。在《智能气功科学功法学》一书中对每一层功夫讲得更深刻一点。当然这些话在内部讲可以,在外面可不能这么讲。年初我在外地讲课,我说:“智能功是普及功法,搞普及的。”不过在后面又说了一句:“普及发放外气,普及外气于农业增产,集体带功普及开天门。”外边有的学习班收了块钱,磕磕头,就仅仅是摩摩顶。而我们就普及这些,我们说的普及是在这个层次上的普及,但是我们说这是初级的普及,因为它本来就是初级的嘛。我在第14期教练员班讲混化时空观时说:“你们可不要以为混元气理论这么简单!现在的人就只是到了一般的物质混化层次,吃东西、呼吸空气、生育后代,而动物也会这个。人跟动物有什么区别?人还应有个意识混化。现在人们一说话、一听声音——意识混化了。将来与混元气直接混化,就甭吃饭了,人就不是现在这样的人了。将来还种什么地?食母——吃气就行了。你挑一身自己喜欢的好衣服,发气后它就不坏了。所以同学们要认识到智能功是属于上乘功法的,但从气功的整个学问来讲,目前搞的这些内容又是普及的、初级的。
Ⅲ、智能气功运用意识要求意念专一、集中
一、意念集中、专一的含义
智能气功运用意识要求意念集中专一,不像别的气功那样要求入静、什么都不想。专一、集中有不同层次的内容,而集中和专一是两层意思,但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集中,专一;专一,集中……两者这么交替着往前走。一般来说,开始练功时要求精神集中,把意识里很大、很散、乱七八糟的念头往当中聚,使得念头减少,这个过程叫集中。当集中到一个念头时,这种状态就叫做专一。专一是集中的结果。练形神庄时,一会儿变手,一会儿就变脚,那怎么专一呢?意识里面发出一个念头,始终没别的干扰它,这么连续下来就叫专一。念头不管怎么变,但始终就一条“线”很主动地延续下来,中间不分杈,没分散。这是一层意思。一旦念头专一了,就又要集中了。因为意识活动有运动思维、感觉思维、逻辑思维和体察思维(练功有本事后还有特异思维),练功到一定水平要求把这四层的念头往一块聚,聚成一个。第一层含义的集中专一是把很多念头、概念往一块集中,成为一个概念。之后,这个概念也不要了,直接就变成体察思维,体察、运动、感觉结合到一块。这又是一层集中,集中成一个没有念头的念头了。
譬如练捧气贯顶法,没练功之前脑子很乱,开始练功时先体会八句口诀,让你从不练功状态转入到练功状态,最后“周身融融,开始练功”,变成一个念头了。接着“按地拉气,推、拉……”集中到一个念头上,就是一个推拉了。这就从乱七八糟的状态集中成一个念头往下练功了。另外,有“推”的概念,同时还要体会身体里面,体察思维、运动思维结合到一起,意念和形体、运动分不开了。集中、专一有这么个反复的过程。当真正能结合到一块了,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发生变化了。其实现在同学们还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些。练着练着功,“推、拉,推、拉……”意念就不注意这个推拉了,跑了。
同学们练捧气贯顶法,应注意什么呢?一开始应该注意手,注意手与外面接触的地方,想虚空。但等练熟了,就可不能认为捧气贯顶法就是一个简单的外混元。捧气贯顶法是可以直入上乘,可以直接通透全身的!你现在通透不了,但这个概念你不能没有。在《智能气功科学功法学》中讲了,捧气贯顶法里面包含了高层次的练法。而且并不光是一个九宫十三门,九宫十三门只是一个形式,应该是每一个动作你都应该注意体察全身。不是说练推揉和捧气的时候要想着有一圈手吗?按地拉气也是一样,周身的呀!所以同学们要逐步走向会体察全身,每一个动作都要照顾全身。当然,一开始练手还注意不到,就先别注意全身。“按地拉气……”——我注意脊背开合吧,却把手忘了,那不行。应该是把手注意好了之后,就不能光注意手了,整个一按,全身都要起作用。练五元庄,应该每处一动,混元窍里面就起变化。如果有人天门会动弹了,那每处一动,天门里边都要动弹。不过同学们现在最好先体会混元窍,把我们身体的本固住。混元窍有体会之后再到天门。任何一个变化,一开一合,混元窍都动弹。如果先注意天门,神、智慧开发得快一点,身体这个本固得就不够了。
而且同学们也可以随时随地注意,一走路就按着地、拉着气走,抱着气走。手按着地,百会一个大气柱子接着天。你精神还集中不了,就要随时随地加强练习。你时刻能警觉,能提醒自己,警觉性慢慢就有了。“唉哟!怎么忘了。”就赶紧做。说不定将来别人“嗵”,打你一拳,一激灵,往里边一收气——气整了。过去佛家不是“当头棒喝”吗?打你一棒子,神没跑,里边一拘,整了。平常人开玩笑,“嗵”一拳。“你怎么回事?”好了,气跑了。他一打,里边一激灵,进去了。你只有平时经常那么做,才能进得去。你要平常没那观念,一棒子把胳膊打断了,那也不解决问题。要经常警觉,经常往神那儿去集中。“那样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等你精神会集中了,就觉得有意思了。“唉呀,真是美呀!真舒服啊!”所以过去讲,只有把手伸进水里,冷暖才自知。是烫是凉,舒服不舒服,要真得摸一摸才能知道。又想进又不想进,这个时候最麻烦。又想集中,但一转念,还是觉得开几句玩笑舒服。听个相声,心里面一乐,心花怒放。其实这个心花怒放,并没有从周身焕发起你更大的生命力。有的人一听别人说笑话,心里面痒痒的直想笑,这的确能给你点生命力,但这生命力不能传布到周身各部。只有通过练功,内气聚到一定程度,它才能传到周身各部去了。到那时候真觉得每个汗毛眼都是在高兴舒服的。当然有这个感受后,还应该再把它收起来,那就更好了。但是会有这么一个过程。没事的时候,肉皮也都想笑。而你没到那个份上,就感觉不着。大家可以体会体会,别人说个笑话逗得你开心,你内心是什么感觉?你内心里真有个特别高兴的事,又是什么感觉?这两种感觉不一样!一般的高兴劲,面部表情和内心里面的感受大家可能想象得出来,而气充到周身各处那个感觉,你绝对想象不出来。因为你从来没有这种体验。
我们练气功就要把精力放到这些上来,要超越现在这个层次才行。而有的人又舍不得低层次的东西,又想着往上走。这样走着走着就觉得累了,觉得没意思不想干了。如盘腿坐着,腿坐麻了,也还是一个姿势呆着不动弹,慢慢它就不麻了。你挺过一次,有过一次的舒服劲,以后碰到同样的情况就容易坚持了。现在我们虽然经常念“周身融融”,其实周身热热乎乎的,那还不是真正的舒服,不是真正的真气充沛,而只是一般的气血流通。
精神集中之后,神就不往外跑,收到里边去了。慢慢往里面收、往里面收,整天若有所思似的,总像有什么心事,别人叫他,他连扭脑袋都是挺稳重的。后面还要讲这些问题。一开始变得非常的沉稳,以后再活泼起来;活泼以后再沉稳,慢慢就随便了。
二、气功的“意念集中”与心理学“注意”的区别
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不相等。现在气功界里面很多人说意守就是注意,这就不对了。练气功精神要由集中到专一,注意也有精神集中——注意哪儿就往哪儿去集中;但它们集中的机制、结果都不一样。至于两者具体的差别,书上写得比较清楚,同学们看看就行了。
三、意念集中、专一的作用
意念集中、专一首先是对我们的精神活动起作用。不练功的时候,精神活动是杂乱无章、漫无边际,游移不定的。即便是学习、搞科学研究,对气功来说,他的精神也属于乱的——展开了,越展越大。而且普通的意念活动,它是属于概念层次里边的。情绪虽然不属于概念,但是它已经和人的理智结合到一起了。练气功就要把这样的精神活动改过来。一开始挺乱,集中、集中,专一、专一,好了,不乱了,最后就成为一个念头了。比如推拉,“推——,拉——……”很规律的。有规律地变化,这个跟那个一样,那个跟另一个一样,看着似乎很多,其实每个都一样,实际上还是一个,因为它是一个不断的重复。意念活动专一之后,里面便简单化了。简单化就易于无限的重复。重复的次数越多,印象越深,脑子里面越容易形成规律性,而产生出强大的力量。统帅生命活动的力量强了,精神和生命活动就结合得紧,生命活动变化就快。
古人讲练气功需要真意,其实大家用不着把它看得很神秘。真意就是一个单一的专一的练功念头。普通的思想称为人心,练功的念头称为道心(修道的心)。道心是符合练功要求的一种专一的心理状态,而人心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古人是怎么搞专一的呢?普通人的思想乱七八糟,把它安静下来,什么也不想了,如平静的水面没有一丝波纹,然后在此基础上,出个念头:练功。这个情况好不好呢?非常好,因为他脑子里面非常安静,一说练功,这个影响就传开了。就好比往宁静的水面扔进一个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传开了,脑子里面都被练功的念头统帅了。这么练效果很好。可是静下来不容易啊!发命令:“安静,什么都没有。”他一转念,“怎么叫做什么都没有?”出来别的念头了,麻烦了——没静下来呀!仅仅是静还做不到呢,单一的练功念头更不容易做到了。所以用真意练功好是好,但是十分难。很多古人练不了,就是这个缘故。
智能功就不然了。意识活动不是乱七八糟吗?往一块聚。这不就变得集中了吗?再集中、集中,变成很小的一点,这不就成一个了吗?当乱七八糟的思想变成一个的时候,它也可以传开了,因为周围都没东西了。这跟入静的效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是直接从乱里面集中成一个,而不需要经过入静——使什么都没有了,再出来一个练功的念头。不需要达到那种什么都没有的状态,直接凝聚成一个就容易做到。如体会八句口诀,这也是个念头,但它是一个练功的念头。当然,你心里想:“一念不起,起什么呀?”这就不对了。你发个意念,马上就变成行动,里面没念头了。一念不起——脑子里没别的念头了;神注太空——和虚空结合了;神意照体——从太空一下又想到身体里,气也被裹挟过来了;周身融融——身体起变化了。这样就从不练功的状态过渡到练功的状态了。八句口诀要这么去领会。当然还能领会到更多的也更好,但如果你想得太多了,反而念头多。“方才您不是讲要体会吗?”是要体会,不能傻呆着,可体会并没念头呀!“外敬内静,心澄貌恭……”恭敬下来了;“一念不起……”没念头了;“神注太空……”想到太空上;“神意照体……”照回来了;“周身融融……”体会里面去了。但是没念头。这样从正常的、普通人的状态直接转化成练功的念头,那和真意没有更大的区别。但是我们往往不能把这种境界延长下去。你念“空蓝来里”,得把它直接变成行动,得想那个蔚蓝的天空、那一片蓝进到身体里来。光念空蓝来里,而没加意想,那样不行。你想蔚蓝的天空一无所有、空空荡荡,能有杂念吗?没具体的内容,你能想到哪儿去呀?你得领会口诀的实质,不能光念。按实质去做它就起作用了,和传统气功也就不矛盾了。
另外,智能气功不讲入静,只讲集中精神,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很多人讲,练气功关键在入静,不入静不起作用。这一句话要了命了!一般人一开始练功很难入静。他老入不了静,心里就着急;“唉呀,老入不了静,不起作用,白练了!快入静吧!”越着急越入不了静,越入不了静越着急,急、急……就不练功了。智能功不强调入静,不入静也没关系,集中精神就可以了。一说集中谁都懂。跑了神了,集中回来就行。这样给予他心理安慰,他就不那么着急,也起到入静的作用了。前面讲过静有五个层次,哪能一下子静了?一下子静了,那成了高级气功师了!一开始他还做不到静,你非要他入静就坏了。我们要求集中专一,而不说入静,这里面还带有“语言游戏”的味道,实质是让念头少下来。
四、意念集中、专一的锻炼层次
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从始从终都是要求意念集中和专一。一开始是这么练,到了最高级层次仍不离这个指导思想。咱们结合传统气功把意念集中、专一总共分了四个层次。我为什么不按照智能功的形神结合、意元体理论来写呢?因为咱们这方面的实例还不多,不容易写,只好结合着过去功法的层次来写。但是我们用集中的方法把它统一起来了,从浅到深地讲下来。将来甭用多了,如果有那么十个八个能达到第三层次之后,我就可以完全用智能功的语言来描述它了。现在还不行,有的地方还需要借助传统气功的东西来讲述它,但它仍是属于智能气功的内容。这部分理论就跟《简明智能气功学》中的混元气理论和整体观理论一样,也是个过渡性的。而到了现在,混元整体理论已完全变成智能功的了。智能功的书写得都是很慎重的,因为是要改革传统的东西,每一步都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要走得牢靠一点。
(一)意念集中阶段。在这儿主要讲初练功的时候,除了练智能功的功法之外,怎么去集中精神。这个阶段比较简单,给同学们举两个例子。
1、观球法;在眼前三尺远(最近也不能超过一尺二)的地方吊一个球,与眼睛平着。可以用金黄色的,也可以用黑的,当然用白的也可以。直径约一公分,太大了不好。吊好,然后瞪着眼睛看着。若闭着眼,脑子里面不受刺激了,精神不容易集中,就跑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习惯了往外看,看着一个东西,定住它,这样精神容易集中。一开始用力量压着来集中,集中看,慢慢脑子就累了。一犯累,精神反而容易安静了。看时不许眨眼,一眨眼重新来,要瞪住。初次练一般看不了三分钟就流眼泪了。它要流就让它流,这能够帮助排泄身体里面的病,还能够调节情绪,清脑子。有时候流出的眼泪还有味。你不用管它,一会儿就不流了。有的人可以从一开始流到练功结束,那也甭理它。这样,瞪着眼看,有时看着看着就会看到那个球一圈一圈地往外冒气,最后球体消失。尤其是看黑球,看、看、看,前面什么也没有了,就整个一片都是黑的。这时有人可能会看到屋子外面的东西了,但不要紧张,不要害怕。所以观球还能看出功能。这是锻炼集中的一个方法。它还可以练力量,还可以练催眠术。不过练催眠术不允许一看看没有了。练催眠术须把那个球看得清清楚楚,就那么一点。球“呜”一冒气,一变大,立刻定住,还让它就这么一点。它是属于常态智能的。练气功的观球法和练催眠术的观球法的根本不同就在这个地方上。
2、观线香法:一开始看粗点的香,用屋子里插的香就行。睡觉之前坐在床上,不用盘腿,把屋里灯一关,把窗帘拉上,屋内黑黑的。然后拿着线香晃圈(双手平拿着转也行),一般转斜圈,也可以平着转。一开始转慢点,以后快;再快了慢、慢了快。眼睛盯着香火头,这个亮头跑多快你也跟着。黑暗里香火头那一点亮光更容易把眼神连上,这是从眼里面出来的一条光线。闭着一只眼睛看也行。过去还要掐诀,闭哪个眼睛掐什么诀。手上有12个地方,避老虎掐哪儿,避蛇掐哪儿……一掐诀老虎不动弹了,蛇也不动弹了。怎么回事?其实这是意念力(意念集中后产生的力量)的作用,不在于掐什么地方,掐诀只是形式。
(二)意念专一阶段。这比集中阶段深入了一层,它不仅是念头集中了。
1、何谓收视返听:把我们身体的各种感觉功能结合起来,集中到一点上去。耳朵听里边,闭着眼睛看里边,意念想里边,有时还可以加上舌头指向里边。一般练动功不用舌头来指,练静功的时候守上丹田或中丹田,可以用舌头尖来指向所守部位。这种练功方法即称为收视返听。
2、收视返听的锻炼方法:一般在安静的时候,就守混元窍——默念“灵——灵”(由一声转为二声)里面一动的地方。里边一动耳朵听听里边有什么动静,闭着眼睛看里边,舌尖点下腭也找动的地方,这样去集中、专一,空空荡荡地到里面去。一念“灵”,里面一动弹,实际上那个位置是个窍。一开始感觉不着,以后气多了把里面冲开了,就会很明显地感觉到空空荡荡的。当下边的气足了,你也可以守上丹田,即神机宫——一念“神机”,山根里面动弹的地方(这个地方比意元体中心点稍稍低一点)。念“神(SHEN)机(JI)时不发出音来,要默念。念好了还能从眉弓底下出去。因为这两个音正好是舌尖顶上腭往头顶上冲,它从里边振动,两边一拉开,上腭一开一合往上送。有的人一下体会不到,要反复多练,安静下来就体会到了。找到位置后,就耳朵听,闭着眼睛看,舌尖往那儿顶,往那送,心里想着那,这样练专一。一定要注意,知道那个地方以后,就不能死皮赖脸地往那去想,但又不能不想。怎么办?要按意守的原则“似守非守,若有若无”去做。这就是过去讲的“知而不守是功夫”。
当收视返听(守混元窍也好,守神机宫也好),守到一定程度,往里面返、返、返,突然觉得里面(尤其是守神机宫)非常空空荡荡的——不过说空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不少人收视返听时可以直接达到这种状况。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就叫“明心”。原来念“灵”或神机的“机”,里面一动,有个动的感觉;而现在里边一空,觉得里面有个地空了——意识往那一放,就那个样子了。当你明心之后,再往里边收意念就容易收了。平时我们是从外面往里压的,而明心后,里面有个位置了,意念往那一放,从里面拉外面了。但是明心也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我说:“明心——那么一想,里面就空了。”有的一听说就行,而绝大部分人还得慢慢练。怎么叫一想就是呢?因为我们平时一发意念活动,它就习惯于出来了,往外跑了,而现在要一想进去,就进不去了。如图3,圆圈喻为参照系,里面是“空”的意元体。我一说:“往里边去。”动点C处就不是往外发,而是向里边走了。“我要体会里面去。”这一句话不生出概念,要体会什么就直接变成体察行为体察里面。这样感到空,那就是明心(还不是见性)。“我想进去看看里边。”这一看是从外面往里看,这样有堵“墙”,你就进不去。就在“墙”那儿,念头一动就返到里头去,不往外跑。我这么讲,应该说是已经讲明白了,但是你仍体会不着,因为你对脑子里面活动的位置并不清楚。只有慢慢琢磨,不知哪一天琢磨透了,“噢”!一下就开了,“啊,原来是它呀!原来就是自己。”佛教的老前辈只会这么讲:明心,发处就是收处,收处就是发处,收发一如。我们讲意元体有外向与内向,比古人多点词,多点内容,但实质还是一个。一下领会不了,就用收视返听来练它。
要想练它,平时该怎么做呢?在日常生活、行动当中,各种感觉器官都要受意念的支配,说话、处事、举动及对周围事情的 收视返听是传统功门里边运用意识的一个关键的阶段。佛家讲,能不能出功夫,就看你能不能达到明心层次。过去参禅,最常见的方法是参话头。老师给你一句话,让你参是什么道理,这话各式各样都有。比如问:“什么是佛?”“你出生以前是什么样子?”“我是谁?”等等,让你自己练功参去。其实是给你个具体的东西,让你以一念代万念——用一个念头代替各种念头,慢慢不知不觉精神就集中专一了,就入静了。我们现在讲收视返听,是告诉你在专一的过程当中,身体各个有关的部位该怎么去做。让你闭着眼睛想身体里边,意念注意那儿,耳朵听着那儿,舌头也顶向那儿,这样使精神更容易专一。但是,虽然你能真正专一到一个地儿去,那还做不到明心见性。比如说集中精神守丹田,这样意元体发出的意念都跑出来,离开意元体了,就没法明心见性了。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当精神专一没杂念后,还要继续收视返听往回收。这个往回收是佛家的方法,它不是往意守的对象(如丹田)里收,而是往意识上收,“我要收视返听”这个意念一发,不发出去,马上就收视返听,返回到意念本身来。 意元体往外一发命令——收视返听,听、视、想本身都是意念。这三个念头该怎么办呢?老师一般是让你集中到一点上去。视,闭着眼睛看着这个地方;听,听这个地方;心念想着这个地方;舌头还可以对着这地方;这样就能专一了。本来这些念头都是从一个地方发出来的,而里边也是一个整的。当一旦外面也专一了,然后再收视返听。在它要向外发的时候,不出来,而直接往里走,回到意元体的念头上来。若直接感觉到意元体的念头本身是非常空空荡荡的,这就叫做明心。如果你想:“向意元体里边收进去。”坏了,念头就出来了。念头只要一出来,再进去就不行了。那只得慢慢专一、专一……念头非常专一之后,再返回来。如果遇上有的人会用脑子。我跟他一说“想里边”,他意念一下到里边去,感觉到里面空空荡荡,当时就是明心。所以过去讲:原来就是自家里边的东西,就是自己呀。即使范围再大点,也没有在外面的概念,它怎么动都是在里边的。因为意元体非常宽广,意念一回照,你不要去找里边什么样子,里边空空荡荡就是它。所以。如果能懂得了,明心一说就是。 我们只是自己把意识分了,在眼睛,在耳朵,在舌头,“故意”把它分开了,再想里边,就想不进去了。本来眼睛、耳朵、舌头都在意元体里边“包”着,往里边一想就是,感觉到的那个东西就是。佛家认为明心非常难,可有的人你一说,他马上领会了,就非常简单。禅宗的“接引上基人”,一说就是,他一动就是空空荡荡的。哪还有什么去除杂念的说法?因为要往里边收?先要集中成一个了才能收。原来杂念很多,乱七八糟的,我们这个心(意识)是四分五裂的,现在你要集中起来,集中之后再恢复它去。如果你能懂得,一回就是它本身。就解决问题。现在只能给同学们讲到这个水平,将来在讲《混元整体理论?意识论》的时候。再讲详细一点。我这么讲,你会那么收了,自自然然地一想里边就是。你可千万别皱着眉往里面看哪、想啊,看里边是什么样,那就错了——心分了,意念都跑到外面来了。所以明心说简单就简单。而一下做不到,想找窍门,这可没窍门,就还得走慢的路子,走专一。 (三)内视阶段。这个内视和收视返听、闭目内视不一样,不是返观内视的意思。而是当你做到明心之后,通过收视返听。把精神集中到里边去,觉得里边空空洞洞,感觉到它的位置了,然后从那个地方往外看,这才叫内视。当没达到明心的时候。谈不上我们所说的内视。光会收视返听、意念专一了,还不行。必须得达到明心的程度,把意识总放到那个位置,才能从内往外看。明心并不是太难。当你明心以后,你感觉到意识状态了,就能够更好地集中了。这是从佛家来讲的。道家也有内视,指到了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阶段,感觉到气在外面了,然后从里往外看。不过,这个从里往外看和明心的从里往外看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若从整体功夫来说,后者比前者要高一个层次。但是,道家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得到了结大丹的程度才能达到。而那个时候,它的命功比佛家的明心要强。这两者,一个是从气上走的,一个是从神上走的。内视阶段说得比较简单,因为它不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内容。明心之后不走内视,直接往上走也可以。 (四)收视意元体阶段。收视返听是意念(念头)专一,内视阶段是从里边看外面的气、外面的形体,这都还属于外向。而到了这一阶段,是返过来看意元体了。看意元体怎么看、谁在看、谁在内视?内视阶段是往外看,现在不往外看,而要看“我”自己。从发念头那儿往回一收,“我”要观看自己,查自己。那跟明心有什么区别?明心是念头返回来,发念头“我要收视”,是把念头收回来,它还有念头。而收视意元体呢,是当你有了念头之后,意元体就变成你自己的念头了。这时意念一说要往回收,就得看着这个念头,看这个念头是怎么产生的。它收视是往念头里面收视:一收,一旦那个具体念头没有了,只是有来收视的这个体察思维——“我要看”。没这个看的念头而直接往里面看,看到自己了——那就是收视意元体了。这个情况就称为见性。明心和见性是两个层次。明心是念头返回本身来,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体察到意元体里面产生一般念头的活动背景。意元体和念头就好像是水和波浪。水本来是平的,有了念头就等于起了波浪了,可那个波浪本身也还是水,离开水哪儿找波浪去呀?你一旦能看到波浪本身的体性了,那水的体性也看着了。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而念头本身就是意元体。也就是说,收视意元体后,看到意元体本身的体性了,这就称为见性。 我们结合了传统气功在意识领域的高层次练功的实质,把集中、专一的层次分了这么四部分。当然,这些道理懂了,真要做起来,真要领悟它,还是非常难的。因为咱们的意识活动已经习惯于乱、散、精神分裂(倒不是神经病的精神分裂症),每个人的精神都处于一个分裂状态,不是统一的。让你集中起来都难,想进到里面去就更难了。但也并不是说非得能专一之后才能进得去。有的不走专一,我们这儿一说,他当下即是,一说就是。等真正明心之后,再养得里边神气充足了,那时念头一动就发生变化了。这个变化就比较大,身体里边和意元体本身,能量和体性都更充实了。一开始明心,里边是瘪的,空空荡荡,一旦见性了,就不然了。虽然不是光芒四射,但是它有个体了,有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过去佛家说是“圆陀陀、光烁烁”“无头无尾、柱天柱地”等,形容词很多。为什么这么讲呢?他们体察到了意元体的体性,看到它无边无际、无限广大的这么个状况。可就一句“圆陀陀、光烁烁”不知误了多少千载古人!道家的,练大丹,采大药,转周天,一看里边,一片白光光的亮团,说就是明心见性了。你看《伍柳仙宗》、赵璧尘的《性命法诀明指》、《钟吕传道集》都讲,看到这个情况,就是明心见性了。错了,不是。他们那些书里,似乎把佛家道理也说了,把佛家理论也引了,但是,真正佛家功夫他们不懂,他们没有修持过。其实他们那个“圆陀陀、光烁烁”是气,是下丹田的气和中丹田的气合成一体了,看到的是真气,是意识和气结合的表现。虽然也是很大,但与性不是一个东西,性是意识本身,所以不是明心见性。这时候意识的功夫还没突破局部特征,意识的局限性、偏执性还没去掉。因此,即使他们结婴儿之后,以至于到了开天门、演神,同样还避免不了庸俗之气。所以,结婴儿、出阳神之后,还要有九年面壁之功,还得把神再收回来,再一念不起地养着,到最后把精神当中的我执破掉。只是面壁之功,还达不到真正破除意识的偏执性。而一旦见了性,偏执性就没有了,各种功能自然也都出来了。所以走佛家的功夫比较费劲,而一旦成功了,就一得永得、不会丢。所以,佛、道两家都有它特殊的内容。 讲到这个地方,同学们应该懂得智能功的实质了。我们的功法,捧气贯顶法、三心并站庄、形神庄、五元庄等,是从形体、从气入手的,属于道家的内容;练功具体的要求,气功生活化,生活气功化,属于儒家的内容(儒家要求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一切行为当中去练,不离世间、不在世间、不弃世间,所谓不即不离);佛家强调在意识里面用功夫,智能功的主动运用意识则是把佛家的精髓拿过来了。同学们要懂得,咱们智能功不是这儿一点那儿一点的七拼八凑,而是把各家最根本的东西拿过来了——混元了。我们不能像佛家的完全走意识,完全走意识那样练功非常慢,不到见性,人体的健康状况不好变。而达到明心都非常难,见性谈何容易。光走道家,身体练得很好,而脑子不开化也不行。所以,我们整个功法的安排,就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最根本的特征:用了佛家的意识、道家的命(形和气),再加上儒家在日常生活当中练功的思想。将来大家看道家功,像王重阳讲:我们用佛家的性、用道家的命。实际他们不懂佛家的性是什么,以为一静就成为性了。这根本就不是。他对明心见性没体会,也不懂得。他们实际走的是道家功,只是变成从入静入手,使气发生变化,而后把这个气练得更加精纯再去养神。神养得很厉害了,而意元体的偏执并没破。到最后才再去明心见性。但道家练功有一个好处,练练功使身体好了,小丹结了,大丹结了,可以几十年、几百年不死,争取了时间,一年不行练二年,或者再多练几年,有时间练功了,比较保险点。否则光练佛家功有点冒险。很多练佛家功的,身体也不好,几十岁就死了。上极乐世界?没那个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你自己心还没乐呢,能上得了极乐世界?你心里还尽是痛苦,能极乐吗?你脑子里面还乱七八糟,还想上极乐世界?没那事,拿“滤布”一过滤,你就留在这儿了。所以,很多搞佛学的,他真要坐下来跟我谈,听我讲、讲、讲,慢慢就把他讲得不信佛了。我们搞气功,就是要实事求是。咱们国内有几个气功师,活着时不可一世,自诩什么都懂,到最后功夫也没上去,年岁不大也死啦。死的时候,也还是哼哼唧唧的。所以我想,练功首先要把身体搞好了,但我们搞智能功不能一味地搞身体,还要从意识上走。这一段是在写《精义》的时候加进去的,以前都没这个内容。将来我们都得这么练,要这么走,这么做。慢慢你们真懂得了往里面收,一说收视返听,一想就行了,脑子里空空荡荡就完。你可别皱眉,也别使劲往里边看,也别琢磨,一说就是,就不再往外放了。我这儿一说话,你也可以往里边收,也可以体会里边。你这么一做,里边空空荡荡这个样子就是。什么感觉?那儿没感觉,一有感觉就错了。有的说看到意元体了:在嘣嘣直跳。哪儿是意元体呀,那是肉皮、脑瓜皮跳。他说是里边跳的。那也是里边血管在跳,连混元气都不是。还有密宗的所谓明点。前几年在《东方气功》发表过一个修佛家的气功前辈写的一篇文章,他说明点是意念一活动,在大脑皮层中有个运动的亮点。其实不是佛家说的,是巴甫洛夫说的。在巴甫洛夫文集上是这么说:如果我们的意识活动能用电显示,同时也有机会把脑袋打开的话,当意念活动的时候,一定会有个亮点围绕大脑皮层的沟和回在运动。那位老先生研究这些东西四十多年,一定看过巴甫洛夫这些东西。他说在练功的时候,觉得自己有个亮点,嘣嘣在跳。其实他是受了巴甫洛夫这个观点的影响,心理暗示使自己出现的意识造形。意识活动不是这个样子。当时为什么发表他那篇文章呢?因为当时好多人都不懂这个,他这么写一下,说意识活动还有这样一个活动,说明他练气功还有点体会。我的目的是想借此招引出一些练功有体会的人写写自己的体会。可往后也没谁寄文章来。所以以后他的文章我也不再给登了。意识活动不是他说的那个样子。虽然自己感觉里面有个亮点,那也是意识造形,是意元体的气结合起来的表现,而不是意识活动。练密宗是先修中脉,中脉修通了,出明点,明点修出来之后,还得再破除它。到那个时候,才能谈得上解决意识问题。看到明点不是明心,也不是见性。意识能一收,收到明点里面去,到里面又是空空荡荡,那才是明心。从里边看到的那个东西,才是见性。不破除明点,根本谈不上明心见性。这是佛家密宗的功夫,给同学们随便那么说一说。Ⅳ、正确对待杂念 前面讲的意念集中、专一的锻炼的第四个层次,是比较高级的内容,而正确对待杂念就是集中、专一意念锻炼的最初级的层次了。智能功的书里面高层次的和初级层次的都有,高水平的人看了之后觉得有收获;低水平的人,也有很多具体内容可以学习。咱们这是兼收并蓄,谁看都行。因为看一本书,真正能从里面找到你需要的一点,也就够了。而咱们的书,谁看都能找到自己有用的,而且不止一点,可能是很多点。正确对待杂念是对初练功的人来说的。初练功杂念很多,怎么对待它呢? 一、对杂念要正确对待 首先从思想上对杂念要有个正确的认识。练功有杂念,本身就是功夫在进步,应该有这个思想才行。大伙会说,别人说一练功有杂念就坏了,智能功怎么这么说?其实就是这个样子,谁要不能这样认识这个问题,就说明谁对练气功没有真正的体会。真正一练功就安静了,一万个人当中也找不着一个,十万个人当中也找不到一两个。一练功什么都不想,非常安静,做到那样不太容易。一般人不练功的时候,脑子里边那个背景是乱七八糟的,出个杂念也显不出来。我经常讲,你在垃圾堆上放一泡臭狗屎,没人嫌脏,而谁在家里粮食屯上放上一泡臭狗屎,就显脏了。因为背景不一样,这是粮食,而垃圾堆就是装臭东西的,有臭也不显。一练功,安静了,脑子里有个概念,“要安静”,这样只要来一个念头,就显出来了;再来一个,又显出来:“唉哟,杂念太多了。”没练功时满脑袋都是念头,也显不出来;现在有练功对比了,就显得多了。你虽然感觉杂念多了,其实那是与那个静的背景比较而显出来的。慢慢安静、安静,杂念已经变得少多了。再以后,一练功都集中了,功夫也长了,气也足了。当然过一段时间以后,杂念又会再来,但这和原来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已经是升了一个层次了。 一开始练功,三四个月或者半年,感觉很好,觉得长功夫很快。以后练着练着出现心烦,练不下去。比如开始练三心并站庄,你站得挺好,以后站三四十分钟、一个钟头,就不想站了,烦得慌,有时就是非想走不行,要不收功就烦得厉害。什么道理呢?意识活动又深了一层,把深层的刺激又反映出来、显出来了。浮在上面的浅表的一层安静下去后,深层的东西显出来了——其实是你进步了,长本事了。同学们要有这个概念:开始练功安静了,过一段又烦躁了;以后又安静,过一段又出现各种欲望……要这么反复好几次,而每反复一次就进步一次。所以,在安静不了的时候能定下心来就进步了。有时平日想不到的事,一练功想出来了,甚至想入非非的事都来了。这说明你安静了,敏感度提高了,这时要把心定下来,就要求你的精神控制能力要强。对杂念要这样认识。每出现一个杂念,都是促进你练功的。杂念来了,赶紧安静!集中!像贼来一样,赶紧提起警觉。意念一警觉,眼睛神光一扫,就杀了它,杂念就没了。神光是“尚方宝剑”嘛。每当出现杂念,精神都要提起来,提高警觉,这就是所谓的“提起正念”。正念一起,功夫就好上长。有的人一练功来杂念了:“现在我还练不练功啊?现在都下海呢,我也下海去吧。”,慢慢意念就跑了,这就不行了。来个念头,自己能不能战胜它,正念能不能提起来,如能正确对待了,意识的自控能力就强化起来了。这就得经过一番磨炼。如果杂念来了,你不能正确对待,不能很快清除它,那就着“魔”了。你这次不能战胜它,下次来得更快、更厉害,反应更强烈。因为当你入静之后,对杂念一放纵,它一起反应,阵地就扩大了。因此,应该这么看,杂念来了是帮助自己练功的。你应该:第一,快点扫除它;第二,知道杂念出来是功夫在进展,但不能放纵它。“庞老师说了,杂念来了表明功夫在进展,那就让杂念来多点吧,我进展快一点。”这又错了,你一放纵它就坏了。发现有了杂念,主动除掉它:“我得往深处走,我得把它除掉。”但是又不能急躁,“唉呀,我练不了功了。”不要有这个概念。当然,“这是帮助我练功的,我除不去也没关系,随它便”,这样的念头也不应该有。怎么办呢?当时一发现,马上“停”,这是最好的办法。要使自己精神灵明,发现杂念,马上清除,功夫就前进了。这是从思想上对杂念的对待方法。 二、对杂念要会正确处理 一旦杂念来了。光用意识不容易除去,这里就介绍些驱除杂念的方法。 (一)万缘放下。来了杂念放下不管,一说“我不要它”就完了,脑子里边不想了,马上停。这是最直接、最简单的办法,叫万缘放下。你实在放不下怎么办呢?有人会这么想:“我要死了还想这事吗?”佛家就有观死的练法。杂念实在丢不开了,就当自己已经死了,一个死尸躺着,那也可以。当然最好是连观死也不用,就是万缘放下。 (二)可以在练功时加点用力的动作,做快点。坐功、动功、站功都可以用。像百米赛跑,要冲刺了,你还能有杂念?长跑快到了闯线的时候,有的人还回头看看后面赶上来没有,可是这一看说不定就让别人闯了个第一。所以,一开始练功有杂念了,就可以做些快动作,用点力气,使点劲,这样会好一点。 (三)用智能功的基本功,把眼睛慢慢睁开,慢慢闭合,反复几次。这个方法最简单,往往也最有效果。 (四)结合着睁眼闭眼加上转眼球。把眼球正转几圈,反转几圈。转完后,闭着眼睛想百会。这也是个很好的方法。 (五)就是什么也不管它,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爱想什么就想什么。反正杂念也是念、道念也是念,这些念头本来就没什么区别,心里面安安定定就算了。这也可以。 不过古人都不这样讲。说杂念来了是魔,你得把魔斩了。怎么斩呢?道家的方法比较多,比如用七星北斗剑诀。说北斗七星原来是七个大魔王,天王把他们收了,成了神,所以一切魔都得听他们的。斗诀有三种:阴台斗、阳台斗、寅申斗诀。阴台斗和阳台斗是按日子算的,阴日用阴台斗,阳日用阳台斗。有的人知道一个斗诀就觉得了不起,其实知道两个那才叫全了。过去怎么对付杂念呢?比如他们用子午斗诀(阳台斗),从四指根纹开始掐,然后到中指根纹→中指中纹→四指中纹→四指上纹→中指上纹,最后落到中指尖。手指一边这样掐诀,口里一边念着咒语:“魁、(音勺,斗星名,杓字之伪)、(音欢,星名)、、魓(音毕,斗星名,今作毕)、、魒,斩尽鬼怪杀尽妖。”手掐到中指尖的时候,指头是蜷着的,然后往外,一弹,拇指压往四、五指指甲盖。就拿成了剑诀。一有杂念,按这样的方法掐成剑诀,然后一挥“斩了!”有人这么一搞,杂念果然很少了。其实这是因为以前搞宗教,老师把它说得很神秘、很高贵,学生非常非常重视的原因。学生练功有了杂念:“老师,我杂念除不去。”“魔气太重,回家好好练去!”……“老师,还是除不去。”“心不诚,练去!”要等到学生非常急切、诚心、重视了,才给教这个方法:“这是最灵验的尚方宝剑。”以后学生用这个方法觉得很神秘,掐诀时把精神都集中到这儿了,掐诀念咒完了一停,就安定了,实质就是给你转换意念。我们智能功这些都会,都懂,但是不用它了。知道了它的道理,有杂念后你就念“混元灵通”不也一样吗?当然,过去那种神秘的传功方法有它的意义,就是能引起你的重视,帮你把正念提起来,把杂念就打掉了。关键是这个问题。 不过,现在同学们道理懂得越多,练功来了杂念反而没办法了。因为你都懂,意识中没有一个非常重视的东西,没有一个你可以依赖的东西,“这个方法非常好,一用就灵”,没这个概念了。你想,“这个方法我试试吧”,这样,你心里那个秤砣很轻,脑子里面那个正念就起不来。不过,我们若真是从理论上懂得生命科学的重要意义这个根本问题之后,你再做就容易了。一练功:“别的东西都排除出去,以后再说,现在就是练功。”能做到这点,意志力就更强了,就把练功建立在气功科学这个基础上了。因为现在社会变了,不能像以前那样都讲神、讲佛,弄几个方法,搞些诀和咒就不行了。其实还有很多复杂的诀和咒,什么这个诀是玉皇大帝,这个诀是九天玄女娘娘,这个是太上老君……那时候因为还没有更多的知识,老师每说一个都是特别认真地学。以后慢慢学多了,知道多了,感觉那些诀都差不太多,不就是两个手那么胡抠缠吗?变变样就是个诀,都是手在起作用。慢慢慢慢就破了这个东西了。现在都讲科学,气功也现代化了,再搞那一套就不行了。 即使有那么一部分信神信鬼的人,说什么能请神请鬼,什么让鬼附体、拜孤女坟(在农村,说没结婚死去的女孩子叫孤女,孤女有灵气,去拜孤女坟能帮助你附体,能帮你长气)。若在他拜孤女坟的时候,真从里面蹦出一个人来,非把他吓坏了不可。这些人说拜鬼、求鬼,真有鬼一出来就害怕了,他精神不行。实际上也并不是真正信,假装着信,都是自欺欺人。还不要说是在荒坟野地,就在一个屋子,夜里黑灯瞎火的,让他一个人在那里呆着。一会儿那儿梆当梆当地响,一会儿这里梆当梆当地响;一睁眼,看到一个大黑个子直晃荡,一下子就吓坏了。你应该问:“是冤死鬼还是好鬼?冤死的我给你报仇。”你怕什么呢?要有这个勇气就行了。没事同学们就得经常这么去想,就敢想那个难看的鬼来锻炼自己的精神。不要说咱们练气功的,搞特务的还有这种锻炼内容,训练胆量,当然还要学技术、学反应这一大套东西。我们不学他们那个,但要经常练自己的意识,脑子里要经常给自己意识造形,自我训练。想“这儿出来个鬼要掐死我”,“没事,我不怕!”要这样才行。你真是这么练了,要碰上调皮捣蛋的来吓唬你一下,你就敢对付他了。他来了以后,你就敢找个棍子去打他,而不是被吓死了,当然也可能有的故意搞个伪装,蹬个高跷腿子,用纸糊着,他人在上面。你打下面,“梆”,打在棍子上了,“哎哟,鬼这么厉害呀!”其实打的是个木头腿子。惊险小说看多了,你就知道这些问题了,脑子里就都有数了,“别跟我来这一套”。练气功就是要练胆量、练胆识。你平时有这个胆识了,练功的时候有了杂念,一动就没有了。这都是意识锻炼,你自己意志不坚强,练气功就练不好。有时候练着功一看镜子,里面人都变样子了,鼻子不是鼻子,脸也不是脸。为什么变样子呢?脑子里有杂念,这个变化是你自己的意识造形。有的人刚一睁眼,看到自己变样子了,吓了一跳,一下就精神失常了。以前不让照镜子,说照镜子容易着魔。哪儿是着魔呀?那是杂念。这里结合着对待杂念,给同学们随便说一点东西,这都是练功的小事情。不过我们自己要会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自己,将来真要出本事的时候,就不会怕了。比如你在屋里练功,刚一想门,门“吱咛”一声自己开了;一想东西、这东西跑过来了;一想书,书飘过来就这么悬着,一页一页地自己翻。这可能是你的意念致动。但若书一动弹就把你吓晕了,那还行啊?那是自己本事出来了,害怕什么?同学们都得有这个概念。不然气场很强以后,说不定哪天谁练着练着功,刚想拿书,还没伸手书就过来了;有时候不知不觉意念一动,东西就跑了。或者你心里一想“我要吃饭去”,外面就有个说话的:“我要吃饭去。”这一想外面就听到那个声音,而且听得清清楚楚,你不害怕?对这些问题我们都要知道它是怎么回事,要知道是自己意识在起作用。脑子念头一动,出来声音,出来形象,这些是可能的,不能害怕。这是对待杂念的方法。
V、病人(包括病人家属)如何运用意识
这个问题按道理不应该在师资班来讲,应该是给病人讲的,但同学们将来要给别人讲课,所以,也应知道。这个问题一共讲了五个方面,在这儿简单说一说,大家可以认真看看书。将来会给病人讲,能够动员病人的积极性就行了。
总的来说,同学们应该懂得意识对病起着决定作用。因为意识属于意元体的活动内容和过程,意元体是混元气的特殊部分。意识一动,它可以穿透全身的混元气。意识冲过去了,就把病也冲过去了。至于怎样用意识去攻穿病,要想办法,要千方百计动员病人。这五个方面只是我想的,其实还可以有很多的方法。我们要认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的各种病都是身体里面混元气的流通、变化受到影响,身体各个部分混元气不能很好地充斥,被病气阻塞了的结果。人的混元气要出来进去,有形变无形、无形变有形的这些变化,被堵住了,这就是病。若能把它穿透,就解决问题了。要教会病人这样去用意识。在《混元整体理论?病理生理观》中还要讲这些问题。本来人是个整体,都是混元气,外界进来任何东西都要化成人的混元气。如果进来的东西化不成人的混元气,还保持它自己本身的特性,它就占了个位置,人的混元气就充斥不了啦,这就是病态。如果用人的气把它穿透了,使其转化成人的气了,就正常了!就这么简单。我们怎么样去发挥意识的作用,使病态转归正常?那就要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自己积极地去想,用意识去穿。因为意识非常细,容易穿透它,把气带进去就穿破它了。对病人来讲,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多长混元气,把病气化成正常的气;一方面少消耗气。这一切都是必要的。总的目的是让病人气血平衡、气血充足,让意识把病气也统帅了。要调动病人这样去用意识。
“病人不会用意识怎么办?”书本上写了几个方法,至于怎么调动起病人的意识,就需要你多想辙。像“心死神活法”,有的人你怎么说他心也不死,神也不活。你说:“你这么想:我要是死了怎么办?”他说:“我就怕死,你还让我想死?你真不像话,我来治病你非让我想死干什么?我死了,家里谁管?”他放不下。所以就得学会千方百计地找方法,光说这些词还不够。怎么找方法呢?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举个例子。明末清初的大医学家、温病学家叶天士,治杂病的医术也很好,在中医里是一大学派。一个病人手心长了一个疮,两年多了,好多名医都看过也好不了,最后找到叶天士。叶天士一看一摸脉:“哎呀!你这病我治不了,你走吧!”“怎么了?”“你这病已毒气归心了。十指连心,长在手心病就入心里去了。再有七天就死了,没有办法了。”“啊,你瞧出来七天就死,那你怎么也得给我治治!”“不行,治不了,回去吧!”病人就磕头:“你想办法给治治吧!”“那好,我还有个偏方试试,能好你就来,七天若不好,你就死了,也别来了。回家后把这药涂在手背上,这药把毒气拔出来,手上就起泡泡。这七天你得总看着它,一起泡马上用针挑破了,得赶紧挑。如果泡一起来没看到它,没及时挑出,那个泡长足了,毒水一渗进去马上就死。”病人回家,涂了药之后就看着,吃饭也一手拿着针,睡觉的时候让别人看着。看了七天手背也没起泡,手心的疮却好了。“这叶天士说我七天就死了,而我好了!泡没起,找他算账去!”这人有点权势,到那儿把叶天士门口的匾就砸了。叶天士就对他说:你这个病本来就不大,因为你家有点钱,第一次看病请了一个当地不太高明的医生,吃了几付药没好,他就说你这个病不好治。本来你对这个医生挺信任,一说治不好了,脑子就打上个“我的病不好治”的印象。又找到当时一个最有名的外科医生,外科医生说“这病没问题,好治。”本来那个外科医生很有名,一般的病用他的药很快就好。可是,给你吃一付药不见效,上一付外敷药又不见效,因为你嫌一上药很痒,就把它挠掉了。过去的医生都很自信,不听话不给治了。以后这么一拖再拖,老也不好,就中了心病。我一摸脉,知道你病并不重,但有郁闷心理,思想负担太重。若说病好治你不信,索性说你要死,吓得你够呛,才真听医生的话。然后把药给涂在手背上,说应该如何如何。其实是让你把意念集中在手背上,不想手心了,气通了,不用药也好了。这叫“移情”。病人听完赶紧磕头,“你真是好医生!”
当医生要懂点心理学,得会动员病人。中医讲七情为用。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恐能胜喜,悲能胜怒,思能胜悲……在这一点上,我不妨讲两个中医怎样动员病人积极性的例子。一个是《金元四大家医案》里记载的。说有个年轻少妇,丈夫出去多年,她在家受婆婆气,又思念丈夫,精神忧郁而得了病。医生来一摸脉,脾脉沉弦,是思虑得的病。“二阳疾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由于不好说这话,就跟家属说:这个病吃药不好治,心和脾思虑得的病,必须用情志才能好得了,我得说几句侮辱她的话才行。因为医生必须尊重病人呀!家属说:随你的便吧!医生摸了摸脉之后,就对病人说:你这个年轻的妇道,想这想那……说了好些亵渎下流的话。这个少妇本来病得吃不下饭,动弹不了,一听这些话气得蹦起来了,“你侮辱我”。医生一看她有力气了,然后对家属说:你们假装给她写封信,说外头有信了,丈夫要回来了。这么一搞病就好了。这是用怒胜思。你若一般的动员是不行的,还要想点办法。再一个例子,就是范进中举之后,一高兴疯了。这是过于喜而神不守舍。大喜伤阳,伤阳则狂。因精神造成的病,还得用精神来解决,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恐能胜喜,用恐来吓他。医生一摸脉说:你家在哪儿?离这儿多远?你还有一天一夜就得死,骑马赶快往家跑吧。过去人害怕死在外面,落个外乡鬼。因为医生一摸脉还说得挺对,所以范进一听赶紧骑马往家跑,跑到家病也好了。像这种情况都有案例。年我给北京的一个朋友的亲属看病。他妈妈一生气,不会说话了,哑巴了。半个多月,到哪儿也看不好。我一摸脉,肝脉弦数而急,生气起火了,吃药治不好,非得哭不行。我就想个词说:“你这个病一扎针就好了。”拿个针就扎肺经的少商穴(肺经的木穴),从肺中泻木。我一扎使劲一捻,说:“你要想哭就哭吧!”我这么一暗示,她一痛,“哇”就哭了,声音出来了。像这些都得会积极调动病人,用情志、意识来治病。你要是光说:“向疾病作斗争!”不行,还不够。所以搞医的人还得有多方面的智慧才行。知识渊博了之后,处理事才能左右逢源。当然你功夫真强了之后,病人不想,你意念一发,他就得想。我们年去阜阳办班,带着海大的学生实习。天气比较热,几个都是女同学,我想让她们开开肺气,就说:“这天多热呀,你爸你妈看你们受这个罪多难过呀!你们掉眼泪了吧?”然后发意念“哭了!哭了!”六个女同学“呜—呜—呜”都哭起来了。那是用意识让哭。用意念让笑也可以,情绪容易控制。但是,真要叫病人想具体内容,叫他去想“把病战胜了”,他就不那么好想了。这就需要你多想办法,调动病人主动用意识。有的人从正面讲能行,就从正面讲;不能从正面讲的就从侧面敲,鼓励他、帮助他建立起与疾病斗争的信念。这是个根本。
Ⅵ、如何搞好主动运用意识
这一部分内容也是重点,同学们得加深领会。正确对待杂念,是对一般的、初练功的人讲的,而怎样搞好主动运用意识,无论对初级、对高级,都有很大意义。而且这里讲的五种方法,从开始一直贯穿到高层次练功,都需要注意。同学们要把这些方法化到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地作为练功、作为运用意识的指南才行。不是学完了光会背,得会用。
一、充分发挥神意对形气的主宰作用
智能功和传统功法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搞的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所以,在练功过程中一定要用意识更多地去统帅形和气。这就和传统功法不一样了。佛家功直接走意识,练丹道周天的,管气不管形;练武术的多管形,而管气就少一点。而智能功强调从意识入手,充分发挥神意对形气的主宰作用。前面讲过了,意识对形、气有主导、统帅、支配作用,以至于意识能变为物质,能使物质发生改变、发生运动,能产生灵感等等。所以,我们要多练意识主动支配、统帅形气的能力。这一条是关键。没事就拉气,两手短距离拉有气,再拉远些有气吗?两个人站远点对着拉气,还拉得起来吗?还有没有气?所以,同学们就得从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方法练起来,才能够真正把形(精)气神统一起来。就练拉气,就能够练得你周身统一。就练一个睁眼闭眼,先慢慢闭合,再慢慢睁开,这样反复练,神气形的统一可以练得非常好。有时一练,眼皮嘣嘣直跳,说明神对眼皮还统帅不好,神还不够静。就要多练,有时间就练,练到什么时候能随便就行了。当然这“随便”的层次深无止境,怎么练也不过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句话谁都会说,形体是被支配的,神意是统帅的,但要做到可不容易。不过应该是“神意君来形气臣”,形和气都是被指挥的。而一拉气又有形又有气。我给同学们说了好多次了,闭上眼睛拉气,别人伸手进来能不能知道?来个人,身体晃晃,能不能感觉出来?想出本事,就得苦练,练拉气,练晃气。我练晃气是在年去支援农业的时候,练了两个月,让别人将手放在背部,一般离开一尺远,高点,低点,晃晃,手的位置都可以感觉出来。同学们总想找诀窍,“庞老师,你说个……”我说的方法太多了,但你们不下功夫练怎么行?大家要从基本的东西去努力。如果有最好的,我一定会讲,费那么大的劲写这么多,讲这么多,能让你学个最次的吗?这么多方法,为什么就推荐这个?因为这个谁练谁行。从最基本的练起来,有了基础,再练高级的就好练了。形气和神怎么结合?通过练才行。另外,练形气神结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神的灵活,注意神的体察。譬如说拉气,绷着劲不行,形体要放松,意念要集中。开始集中到手上,注意手中间的气,以后渐渐一边拉,一边注意从身体里边感觉它,把神收在体内,好像手在里边拉气似的。这样,内外气就容易一致了,神气形的统一就快一点。你若把意念都放到手上,瞪着眼睛看,这儿气感倒大,可是神容易死。
二、智能气功主动运用意识的着眼点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升降开合
前面讲过了,升降开合的关键在开合。因为按智能功理论来说,每一个事物里边的气都不是封闭的,都要和外边进行交换。以前练气功虽然也讲升降开合,但他们没注意到人体本质是开放性的,认为要让它开才开,不让它开它就是封闭的;封闭了里面要运动,里面的运动就叫升降变化。智能气功讲人体是个开放的系统,人体任何部分的气都会和外边进行交换。所以智能功说生命活动的根本是升降开合,但着重于开合。这个开合,有形体的开合、动作的开合,还有气的开合、意念的开合。练功的动作往外开,往里合,这是动作开合;身体往外涨,皮表开出去,这是形的开。形开的本身就容易牵着气往外开。所以,智能功往往是形、气、意三个结合在一起进行开合。光有气开,这只是气本身具有的开合规律:内在的气压大了,向外开;里边气压小了,外面气向里面走。而这是被动的。我们人现在就不是靠身体里的气自然去变化了,而是用意识来支配形和气,共同配合起来进行开合。混元气的运动形式有开合、出入、聚散、化。开合、出入、聚散这三大对,关键是在开合上,出入和聚散是伴随着开合进行的。所以练智能功,就要主动用意识来增加生命运动的开合能力,通过意念的开合来使形、气开合。而仅练拉气,开合都有了。一开,你的手、关节、皮肤都要张开出去,有这个意念才行;形一合,也得有“气都进去了”的概念。当然一开始想不了那么多,一想多都绷着劲,就死在形上了,但意识应懂得。练捧气贯顶法,手掌的一突一含,不就是一开一合吗?要把我们这个基本观点用到一切练功中去,在练功中都注意开合。
其实每个动作都可以有若干个开合,只是我们太迟钝,变换不了那么快而已。如一个按地拉气,一按,掌心一突一含,一转圈,一突一含,做这么四下还觉得挺费劲,要有若干个开合,就顾不过来了。意识还不那么灵敏,所以要练。现在同学们手指一转圈(五个手指依次动弹),还不会转呢,更不要说将来每个手指头都要转一下了。又比如手掌转二十四节,一开始想位置都想不着,数哪节都不知道,说明意识还不够敏感,气不够足。这些都是以前非常保密的练功诀窍,但说多少遍也没有用,你自己得要拼命练。过去老师为什么不讲这么多方法,就怕你知道太多不专了。可咱们是大学生,一个转手掌动作就转三年,什么也不干,行吗?不过,可以告诉同学们,真要是转三年,每天转几个钟头,一压东西就压碎了。这是“无相掌”的功夫:豆腐在上面,石头在下面,隔着豆腐把石头压碎了,而豆腐坏不了。不过现在咱们不能像过去那样一个方法练几年。像过去真要练“无相掌”,三年都不行,最少得练六年,而且还需要配合练别的,还要有几个运气的方法。
所以同学们得拼命练,我总觉得你们练功的概念太少了。我在60年代练功的时候,也才22、23岁,走路眯着眼睛,也不管别人说什么,每天的时间我都规定好了,走路练什么,吃完饭到办公室这一段路练什么,上班摸脉看病怎么安排……那时候是困难时期,我吃得多,早上一顿饭就把一天的定量吃完了,中午别人吃饭,我就练功。晚上买两个菜,用水一冲就当一顿饭吃。就这么搞。而我看同学们的刻苦劲还是不够,比较散漫。“都是大学生,看别的大学比咱们好多了。咱们多紧啊,一天又上课又练功夫,安排这么多课,还得出操、站队!”你们现在还有人管你们站队,我那个时候谁管我站队?应该把严格的生活作为练功的内容才行。你可不要认为排队是个约束,这都是关系到意识里面的开合问题!得主动运用意识,时时刻刻去做。要想我是练功的,脑子经常要动。原先我练扎针灸,没事就拿着火柴棍捻,捻碎一根再换一根。要不然从哪儿出本事,怎么出本事呀?!我曾扎针灸治疟疾,后溪、间使、大椎、陶道扎进针捻几捻,一个钟头后一验血,血里面的疟原虫就没有了。这是通过扎针调动气,把病的气(疟原虫是独立的,有它自己的混元气)用人的混元气一冲,变成人的混元气,疟原虫马上就没有了。乳腺炎,挺大的肿块,扎冲阳穴,一个钟头就下去了。扎支正、养老穴治瘊子,有的扎上去“扒拉扒拉”马上就掉。要不然,我这个基层医生怎么会参加卫生部的学术会去?得凭真本事。真本事不练怎么行啊?“那你怎么不行医?”我行医还搞气功啊?气功一弧拉,对着几百几千人“瘤子没啦!没啦!”就没有了,比扎针快多了,而且大家一学就会,比较简单。同学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讲啊、教啊,可越是来得容易却越不珍惜。“又让练,歇会儿吧!”那个时候我就是没有时间练,一天上班八个小时,星期二至星期五每天都有会,星期三还有组织活动,要学习、找老师、练功夫、治病、看书,哪找时间去?只能挤时间去练功,一出门打着通臂,跑着就走了。吃着饭还念口诀哩!到医务室上班,通过课间操练功夫。上班是休息,不上班了看书也是休息呀。所以我一天总是“休息”。
这也是意识的开合问题了。你如果干什么事情,意识总是合就坏了:“我去干活。累死了!”这就不行。一看书——休息;看一会儿书,练功——休息;练了一个钟头功,我休息——看书……这样会开合了,一开一合总是在休息。我拿这个休那个,拿那个休这个。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有人爱下棋,上班一天挺累,下了班杀两盘,很开心。如果是专业棋手,下了一天棋了,你说:“老李,咱们杀一盘。”“杀什么,我脑子够累的了!”同样是下棋,专业棋手把它看成是工作,而业余棋手则把它当作消遣,棋也下了,这一天的工作疲劳也休息过来了。这就是巴甫洛夫的积极的休息,这本身也是意识开合的内容。意识一开一合,解决问题了。师资班一天安排很多课,把一天的学习错开,就是让你在意识里有开有合。如果我们从精神上认识到这个问题,应该看到我们严格、紧张的生活是好的。如果不这样练功,我们的时间很短,你要想练出真本事来是非常难的。同学们脱产二年学习很难得,一定要抓住。那时我是业余时间去学,追着老师跑。而同学们现在不一样了。因此,只有你脑子里会一开一合,老师一教,一要求,马上合到你这儿来。这样,功夫很快就起来了。
这里讲的不是一般的开合,而是结合同学们的思想情绪讲了一下,我讲的开合是全面的,从生活到练功到思想方法。希望同学们要会大开大合,一开开到天空深深的地方去;一合,合回身体里面来。学习也是一样,意识透到里面去,那就掌握得牢固了。练功有个好的体会、好的感受,马上抓住它,让它往意识深层去,在意元体打上烙印,这也是开合。经常这么做,就起作用了。将来同学们懂得点医学知识:如穴位、经络,就要把大的穴位开一开。那个开也得用意念,用意念从里往外开、从里往外冲,而从外往里开就不好开。我说个很简单的办法,同学们就好领会了。在天冷的时候摸个凉东西,手就发冷了,体会手发冷是什么样感觉。然后把手垂下来运动运动,一会儿血液过来了,气也多了,就胀起来了。那个胀的感觉,就是从里往外胀的。同理,用意念从里往外冲就好冲了。当然,这与气充足的程度也有关系。比如洗衣服,如果把手都洗瘪了,那时候再从里往外冲就不好冲了,气不足冲不过来。这两种体会,明显感觉不一样。这就是从里向外冲的体会,也是我以前练功时感觉到的东西。我讲的好多东西都是过去我练功有所体会的,我是碰到什么事情都琢磨琢磨。比如,洗衣服手指肚瘪了,怎么瘪了?从医学上讲,什么也不少啊?肉也不少啊?慢慢一想,哦!洗衣服累了,气不够了。等养一养,练练三心并站庄,气足了往外一冲,慢慢手指就鼓起来了。刚才说的穴位开合,就是从里往外开,再从里向回收,这么搞就容易掌握了。
三、主动运用意识的指令,要从意识的源头——深层意识处发出
光说“开——”带不上劲不行,指令得从灵魂深处、意念深处、参照系那个地方发出来。你一定要带着心意,要动心地发指令才行。“庞老师,这样不好理解,怎么样才能动心?”打个比喻:今天几个同学上街了,一个同学说“唉哟,钱包丢了,有五百块钱呢!”另一个同学说;“唉哟,不少钱哪!可惜、可惜。”这个情况,问的同学不是动心,只是动了念头:这个同学丢了钱,真不幸。而丢钱的那个同学“好几百块钱!”,心里边那种感觉才叫动心。我们练气功主动运用意识,就是要用这样的心情。当然,有的人丢了钱也不动心,可是别的也可以动心。一个朋友交了好多年,要吹了,这可以动心。这是真正动了感情,从内在影响你生命活动了,那是深处的意念活动。普普通通的意念活动怎么体会深处呢?比如正聚精会神干着事,别人叫你“李飞”赶紧“啊”应一声,这一“啊”就是从里向外冲出来的,这就比较深了。我们练功的时候一定要从意识深层发出指令,不能简单地,“捧气贯顶,停留一个呼吸长,手往下落”,这样不行。一说贯顶马上这个手得起作用,得往下贯,落实到行动上去,要从里面去落实。一发念头就变成运动思维、体察思维那才行。有人说“我手用的劲挺大呀。”那是形体,没意识力量。意念一动,那真得像摧枯拉朽一样,意念有这么个劲头才行。意念要狠,从里边出来。不然,意念的力量不够,统帅气、统帅形体的力量就不够。
力量怎么才能大?就在意识动的一刹那,叫意识的发轫点(车轮用东西支着,不能动了,把东西一拿掉,车能动弹了这叫发轫)。运用意识要从意识的发轫点用力量,从根本上发挥作用。“庞老师,这可不好找。”你要经常找一找,多试试。比如有人开玩笑,冷不防揍你一拳,你会“啊”一下。这个“啊”就是从里面带着气出来的。一“啊”,动作、意念都来了,只是这时候你意念不太明确。如果你“转身,揍他”这个意念很清楚,力量就强了。在冷不防的时候,经常是带着里面的根本层次的意念来活动的。要经常这样体会、分析。练功的时候能这样去用意念,意识的统帅作用就强了。这些问题只能从道理上去讲,举例让同学们去体会、去琢磨,怎么去做还得同学们自己认真地实践。别人一叫你,你马上产生反应的时候,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去体会,去支配练功,那作用就不一样了。这是高层次运用意识的根本内容。这样练功夫就上得更快,能直接走形神合一。这也可以讲是从开悟认识自身,也是“当头棒喝”而明心见性的道理所在。如果我们平时总能守着自己,一动念都从里面出来,将来一旦受个大的刺激,周身一反应,神没出来,收回去感觉到里面的整体性了,那最少是“明心”。有的人气足到一定程度,当时就能见性了。一般在冷静、清静的时候感觉不到人的“性”。当急促地反应,全身一动,气、神联合在一起了,就感觉到它了。见性有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周身一体了。有些人敏感一些,骑着自行车,前面来了一个人,车赶紧向边上一闪,一下子觉得里面的气“呼”往这边一闯。坐汽车有时也能感觉到这种情况。如果你能把神收住,全身气非常整、非常足的时候,意念里面一动,一收,把全身整体感觉到了,就是见性。当然这样见了性之后,虽然全身整体性感觉到了,里面内景感觉到了,但这个性见得还不真、不纯,还需要慢慢再培养。
四、逐步加深体察身体的通透度
捧气贯顶法、形神庄、五元庄都练通透。有的人一练捧气贯顶法觉得气感很强,收的气很足,气出来进去都有感觉,甚至感知功能都有了。可练了形神庄之后,觉得没气了。有的就跟我说:“庞老师,不知怎么回事,捧气贯顶练得气很足了,可练了形神庄后却没气了,气都跑了。”我说你长本事了,气到里面去了。以前练捧气贯顶法总注意外混元,外面气很足。而练形神庄要抻筋拔骨,形引气向里面去了,外面气就不那么足了。可里面足了,只是你神没跟进去,感觉不到气。因此,我们练功一定要随着功法,逐步深入到里面去集中精神。捧气贯顶法主要在外面练内气外放、外气内收,使皮肤、粘膜的敏感度提高,使气的通透度提高,有了这个基础,气就应该往里面渗了。当然,练捧气贯顶法气也应该往里面渗。往里面一贯,要贯到肌肉、骨头、血管里面去,贯到神经里面去。要有这个意念,一边贯一边体会。可一般人一贯气感觉皮肤酥酥的,就知足了。光皮肤酥酥的,骨头酥酥了没有?酥酥了什么味,多深,你清楚吗?感觉不到它。只有意念再往深处去,才能增加通透度。为什么形神庄要加个循经导引法?它是练横通的,要往里面压。练形神庄局部气足了,这么一压让你体会里面,意念往里面集中,加强通透的。
同学们现在学解剖学,可以不学很细,知道大体的情况就好用意识了。你要知道皮、肉、筋、脉、骨,浅层的、深层的,从哪起的、从哪止的。如脚趾这么一蜷,哪块肌肉在动弹?手一伸哪块肌肉在动弹?等等,懂得了以后再体会就容易多了。以前我学气功、学拳,为什么老师都喜欢我?老师一说我马上就做出来了。老师一说肌肉,一说穴位,因为好多穴位和肌肉、骨骼、神经有连带关系,我懂得穴位、肌肉的结构,加上那时候也比较瘦,所以我可以用哪些肌肉怎么动、怎么变,把穴位显现出来。因此,要会把现代科学知识拿来为练气功服务才行。一转腕子,里边一共八块骨头: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体会体会看怎么动的。一开始从形体来体会,再看气是怎么动的。懂得现代科学知识就比以前易学多了。结合科学知识,一动就体会体会血管、神经、肌肉、骨骼这些内容,这也是在增加通透度。如果能安静下来,拿血管来说,你只要一放松,精神集中了,周身的血管跳动都能感觉到了。可以先感觉手、头、心脏,慢慢很多动脉的跳动就都能感觉到了。从现代科学知识还能创造出许多新功法。在年我搞过心跳功法,体会周身血管都在动弹。那也很容易集中,改变血液循环效果也很好。你只有认真体察,才能一步一步从浅到深,从外到里,以至于体会到气脉、神意的变化。“练功的时候是注意体会还是练功?”这两个是一体的,不是分开的。离开练功你体会什么?一举一动就在动作本身来体会,而体会本身又加强了动作。体会要在实践当中去体会才行。
五、在日常生活中按气功学要求运用意识
练功的时候,胳膊一动、一抬腿、一转身可以感觉到气了。你把这动作拆开,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这么去做,去体会。形神庄、捧气贯顶法可以说把人的各种动作都包括了。你们想想看,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别的动作没有?脑袋前、后、左、右转圈;胳膊的曲伸,手指、腕的动作;腰部侧着的、前后的转动;胯、腿、脚的动作;都有了。练功后,这些动作有体会了,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动作中去不就行了吗?比如,在日常生活当中,一拿笔,练钩手;洗衣服,练含胸、练推揉、练拧辘轳(练腰的)。还可以带着呼吸,那比练功时更易于集中精神了。动作又单一,“嗤——嗤——”搓着,一推一拉,一推一拉。这些动作都可以多体会,真正把练功的体会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就行了。智能功好就好在强调动功,把日常生活中各种动作都包括了,甚至连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的动作也有了。所以你能加深体会、加深联系,那生活也都是练功了?如果联系不好,那就是练功意识不强。
往期推荐:
传统气功运用意识综述
捧气贯顶法
三心并站庄
形神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