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没经过练习的人,腔体共鸣是处于未充分开发的状态,我们今天来讲讲口腔共鸣。因为我们说话主要是以口腔共鸣为主,所以先讲口腔共鸣的练习。
1.第一步我们要做的是把你的口腔完全打开。用很夸张的方式感受一下口腔完全打开的状态,我们先深呼吸一口气,然后打一个哈欠,是真的很自然的打一个哈欠哦,这时候你的口腔是完全处于打开的状态。
2.然后发一个腔音“啊”。这时候你能感受到,你的嘴巴是特别大的,啊的声音也和平时不一样了。因为口腔的容积大量增加了,声音能够在口腔内部折射的空间变大了,所以音色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其实可以做个很简单的比方,就是把一个质量很好的喇叭,装入一个很小的音箱内,这时候音箱发出来的声音效果并不怎么好,然后就把喇叭放入一个适当的较大的容积的音箱内,声音的音色和效果马上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改观。
口腔内部打开和上口盖协调下巴的练习
上口盖是指哪一块?上口盖指的是上颚,有些人在练声时会张大嘴,这样有助于打开牙关和上口盖。要练声的时候,你的状态要兴奋起来,把你的腔体打开,眼睛睁大一点,一开始做这些是得强迫自己去做的,慢慢的习惯了,只要你一唱状态就会来的!唱歌的时候,把手放到耳朵前贴脸,如果唱时感觉有个地方凹下去了,上颚就打开了。
接下来要做的是保持你的下巴基本不动,脖子的脊椎用力,牵动你的上口盖,向上斜拉,让你的口腔打开,因为有上口盖的一定协调,说话的时候,下巴肌肉和关节就不会过于紧张,内口腔可以得到一定的打开,颧肌和软腭也能得到充分的练习。
经过上面训练后,我们再来练习啊音,为什么是啊音练习呢?因为啊音是一个完全的口腔音,在国语里是一个口腔开合度最大的音,而且汉语里大概30%左右的字都会带了啊音,只要把啊发好了其他的自然也不是难事。我们借助声乐的训练把这个“啊”发的圆润饱满,注意到差不多啊不上去的时候就不要勉强了,毕竟我们做的只是增加口腔共鸣的训练,而不是拓展音域。
还有需要练习的是长音的啊,深呼吸,然后用最平缓、最稳定的声音发出“啊”音。
打开口腔的方法口腔在吐字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重要的咬字器官——唇、齿、舌、腭等都在口腔里,它是语音的制造场,同时,口腔又是有声语的“中音区”共鸣腔。播音主持培训老师提示掌握口腔控制的要领和技巧,做到“腔圆壁坚”,有一个“后开前有力”的口腔状态,对增强字音的清晰度及圆润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松下巴。在吐字发音过程中,下巴即下领向内微收,处于放松、从动的状态,不能着意,更不能着力。如果打开口腔的意识及着力点放在下巴上,不仅会导致喉部紧张发音费力、口型不雅观,更重要的是由于口腔这个共鸣腔形状不稳定,基本处于“大撒口”的状态,因而使得声音很难听,显得“傻气”,如果形象和夸张地形容咬字的口腔状态,正是“张口如打哈欠,闭口如啃苹果”,它有利于咬字器官的灵活动作,其“腔圆壁坚”的口腔环境保证了声音的圆润和集中。播音主持培训老师提醒大家打开口腔的动作要领和练习,与“走正步”的训练相同,先做好分解动作,心领神会,动作到位,形成习惯,最终到达轻松自然“打开口腔”的综合效果。有的同学平时说话的时候就有下巴用力的习惯,播音表达时更为明显。他们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咬字有力,字音清楚。其实,下巴用力会使舌根紧张,烟管变窄,把字咬横咬死。咬字的力量应该集中在口腔的上半部和舌头上,下巴则应该处于放松的状态。
挺颧肌。从上唇到颧骨的肌肉叫颧肌,发音时,颧肌提起,似兴奋地要唱的感觉,又似笑的感觉,但这个笑,不是咧嘴笑。打牙关。有人讲话习惯不好,牙关很紧。两颊肌肉松懒下挂(俗称“拉着个脸”),这个样子口腔必然不开,音色发闷、发扁,还会影响吐字的清晰度:打开牙关的动作要领是:说话时,上腭主动拾起。播音主持培训老师提示这一点很重要!
打开口腔,并非“张大嘴说话”,而是指发音时口腔内壁肌肉绷起,呈“腔圆壁坚”的状态,亦即口腔里边的膛要大,使得各咬字器官运动自如,同时音波在口腔内能得到良好的共鸣,使发出的声音圆润响亮。口腔这个共鸣腔是人体发音共鸣腔中最容易控制。所以播音主持培训老师告诉大家不要急慢慢来积累经验。
挺软腭。是抬起上颚后部的动作,即软腭部分向上用力,这个动作可以使口腔后部空间加大,并减少灌人鼻腔的气流,播音主持培训老师提醒这是为了避免过多的鼻音色彩。挺软腭可以用“半打哈欠的动作来体会。同时,要减小鼻腔通道的入口,以避免气流过多的灌入鼻腔而造成浓重的鼻音。
发声的注意事项一、感觉喉音很重、紧迫、生硬、沉重、吃力,这样的声音容易使嗓子疲劳或嘶哑,影响自然的发声。喉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失去气息支持点,喉头肌肉过于紧张,舌根用力下压或过于上抬而产生的。纠正的方法是学习和运用胸腹式呼吸方法,找到气息支持点,加强气息控制能力练习发声,使声音集中靠前,下腭和舌根自然放松,减少喉咙器官负担,可多练习深呼吸,闭口哼唱“m”音发声,还可以用轻声的“u”音练习纠正。
二、闭塞、晦暗的重鼻音,听起来令人不悦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软腭和小舌放得太往下,大舌后部抬得高,使气流不能自然流畅地通过口腔流出,大部分气流进入鼻腔内而产生重鼻音。纠正的方法是:放松大舌根部,稍抬高软腭和提高小舌,使气流畅通,从口腔直冲硬腭便可避免和减少鼻音。练习初期不要闭口哼唱和带“m”的各种母音练习,以免进一步加重鼻音。可练习“a”母音,把口自然张开,使共鸣位置尽量靠前,还可在母音前(韵母)加一个“g”的声母,使发音时小舌能自然的提高。
三、颤抖音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波动的感觉。主要是由于紧张或激动造成的,有的则是故意模仿“波动”造成的,也有的是练习共鸣方法不正确造成的。纠正的方法是:掌握胸腹式呼吸方法,控制气息平稳流畅有支持点,练唱时精神要愉快,不要紧张,使发声器官正常地运动。可选做短时值的发声练习,声音稳定不颤抖时,再逐步唱延长音,注意要求气息平稳和喉头稳定。
四、发声时夹些漏气的感觉,唱歌声音不明朗,空虚暗淡,嗓子容易疲劳。有此毛病的人,主要是由于缺少发声呼吸支持点,声带闭合不好而造成的。纠正的方法是:掌握好胸腹式有支持点的呼吸方法,闭合好声带,避免漏气。可用短音或硬起首音练习曲发声。如果是由于声带病变引起的声带闭合不全的漏气毛病,就应当请医生检查治疗好后,再继续练习。
五、粗糙、生硬、散而扁,没有光彩,缺乏泛音的白声,是一种干巴巴的喊叫声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盲目地追求高音和音量,不注意也不懂得利用混合声区共鸣发声的缘故。纠正的方法是:在运用胸腹式呼吸方法的基础上,把扁张口改为紧张口发声,注意运用“混合共鸣”,侧重加强头腔共鸣,使声波冲击点集中到硬腭上去,这样可使声音柔和圆润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